【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评Philip ZHANG《“一字之差,千年之误”的中国历法》

思明

一个人读古书而不懂是非常正常的事,而古书如果有一点毛病
也是非常正常的事,这两件事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张先生是一个人,他的懂不懂古书,懂不懂古代的历法,原是
一件更小的事,但是他以《“一字之差,千年之误”的中国历
法》的标题在《中国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这就把事情搞
大了。

逻辑上说,如果对于中国历法上用某一个字有所不解,应该用
的标题以“我对于……的一点浅见”比较合理。因为作为个人,
又是一个见解不高的个人,这样定位比较不容易导致别人误解,
以为你张某人是在否定整个的中国历法。

然而如果张某人的见解果然高明,看法果然准确,用了上述标
题狂是狂些,也狂而不俗。取了洋名字,非理也非礼,祖宗原
也无需再敬畏了。但——其实你的看法不过是皮毛之见,误解误
会,使用这样的标题就很有欺世盗名之嫌了。

张先生一开始就引用了三句话,而从这简单的三句话推理出六
个结论。这些结论又进而得到一些自以为高明的结果。其中有
一条是这样的(这是他一切错误的起点):

-------------------------------------
>如此,一岁366天的历法计算是:
>  一个月象周期是29.53天,对肉眼观察来说,比29天多出
>的半天多已经到了新
>的一天的一半,自然,一个月象周期的整数表示和算法是30天:
>  30天×12个月象=360天
>  加上“以闰月定四时”的“十三月”的6天:
>  360天+6天=366天。
>  也就是《尚书》说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

这一段计算见于古书吗?没有。张先生有根据吗?也没有。

一个月等于三十天,不过是大致的说法。实际上一个月等于二
十九天半是中国古历法从未改变过的规矩(直到引进西洋历
法)。否则:

第一,史书会告诉我们变化的起源;
第二,根本的是:祖先观察月相的习惯不可能制造不合月相
的历法。

我们知道汉字里的“月”象形的依据就是月亮的形状,而月亮
的形状是古往今来最简易也较准确的天文观察对象。对比起来,
一年的三百多天还不如它重要。每一天,月亮升起的时刻比上
天晚一点,形状也略微变化一点,这是先民计算历法的最早依
据。要说他们为了一年有366天或者是365天的差别有所探讨,
显然是在一个个圆而缺,缺又圆的月亮变化规律被充分掌握以
后很久的事了。就是说月本位制早已经建立。

确定月亮的圆缺规律一定很早。圆缺周期又是那么完美,一个
大月一个小月的历法在民间和皇家一定是早早确立的。如果有
什么证据证明中国人曾经放弃过月本位制,而采用张先生建议
的12个30天的月和1个6天(或者5天)“闰月”,我希望张先生
拿出明确而可信的证据,而不是一相情愿自说自话。在历法上
推翻这么重要的结果不是靠随便什么人“设想”的。

顺便说一下,不但我国早期用以阴历为基础的阴阳合历,希腊
历和伊斯兰教历也都是阴历。但是张先生这种有一个6天月(5
天月)的历法,迄今还只为张先生一人单独享用。

张先生说的那种“制度”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第一、每年的正月初一月相不一样。因为一个366天的年是比
354天的年(月本位制,短)多12天,所以,这个所谓的“闰月”
无论躲在哪里,第二年的正月初一一定比上年的(正月初一)
月相差12天(如果365天,就差11天);

第二、每个月的月相变化也相当复杂。因为差距虽然是每月半
天,到底是一直在变化,所以初一和初一不一样,十五和十五
不一样;

第三、如果这个“闰月”用来定“四时成岁”那也无用武之地
——既然采用了一年365(366)日,每个季节(以后的节气)
也基本不用担心会跑。每年这个短月真也无事可做,长短又有
什么“定”的功能?如果再把它“插前插后”那就纯粹是捣乱
季节了!所有有基本常识的人谁也不会这么想的!

第四、张先生没有弄懂“孟取”的意义,要日月在初一那天相会
(就是“朔”)这一定得是月本位制的月,而不能是你那有5
天、6天的月!

其实,张先生的理解显然有了大差错。为了纠正这些差错,我
不得不重申一些中学生已很熟悉的知识:

1。月是基本单位,一月是30日或者29日,以月相定(所以月绝
对不可能只有五六天);

2。历法年是由月构成的,一年一般是12个月;

3。古人认识到“岁”(地球-太阳关系周期)和历法的“年”
有不同,计算出其值。岁比年大,所以《汉书音义》:“以岁
之余为闰,故曰闰余。”(这是张先生引用的第一证据)

4。每若干12个月的年,月就多得使节气(或者季节)变化了
——因为普通的12月制的一年太短,因此有一个月要“不算”
(也就是闰月),好确定四时成岁(一年四季有节奏)。张先
生的第一段引文就这样解释了: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5。如果一年普遍有十三个月,天干地支又该怎样定?中国人要
重用12这样的数字,因为12是可以被2、3、4、6整除的“好数
字”,一年要分上下半年,四季,等等。而13这样的数字实在
没有多大吸引力。

张先生的文章很长,长不见得有道理。在他的长文中充满了
对于古汉语的误读、古代文化的曲解、研究成果的错误推理等
等,我就不一一指出了。这篇长文章充分说明他基本上不具备
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学力(有无学历或其他方面的学力,
我暂时不想评论)。


专门需要指出的是,张先生把“闰月”的“闰”理解错了,然
后认为古人理解和他不一样,所以古人都错了,这是典型的学
痞逻辑。另外他竟然以为同位素测定几千年的东西而能达到十
年的误差等级,不知道他到底是用哪家的学说?

对于张先生颇为自得地自称“由于工作需要,我做了一些中国
古代文字符号和古代历法的学习研究。”我是相信的。在一个
荒唐的年头,常常委派一些不够学力的人充当超越他们能力的
事(“上管改”……什么的)。这些人也许努力如张先生,结
论还比张先生更加荒谬。如果我们有幸知道张先生现在不从事
什么“工作需要”的事,而只是一个普通人,那我会轻松得多,
可惜这多半是“事与愿违”。

附:

张飞利(《语文与信息》编辑)近来游击便览

时间               报刊       主题 
1999年七月:      光明日报    拼音化
八-九月          西湖评论    进化论,拼音化
九月:            中国研究    天文历算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