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载搜狐方舟子打假专栏:
http://it.sohu.com/45/35/column210733545.shtml

                     对着鲁迅“叫春”

                        ·方舟子·

    很偶然地,在网上读到《北京青年周刊》2003年11月24日刊载的陈黎对朱大
可的采访《朱大可:这是一个文学叫春的时代》,发现这位据说“被认为是中国
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的“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也要
来打我的学术打假:

  陈黎:你对鲁迅的评论很有意思,我看到方舟子对你的批驳,仿佛鲁迅被你
妖魔化了。你怎么看待国内学界对鲁迅的研究?

  朱大可:现在需要做的是三件事:把北京鲁迅和上海鲁迅分开;把鲁迅思想
和所谓“鲁学”分开;把鲁迅本人和那些鲁学家分开。在没有做到这三点之前,
任何对鲁迅的谈论都是扯淡。方舟子对科学界作假事件的揭发,是有重要社会价
值的,但他所滥用的大批判话语,把学术清算推向过度的仇恨,反而自残了他的
事业。他对鲁迅的维护,无非是要维护那种道德批判的“暴权”。我注意到他对
上海社科院某杂志的“诽谤”起诉,那是一个荒谬的故事,因为那些对方用来攻
击他的用语,正是他本人经常攻击他人的。方舟子不幸中了他自己调制的语言蛊
毒。这个怪圈,就是“鲁语”带来的后果。这个“鲁语”,起源于鲁迅,经过
“文革”的发酵,已经成为集体创造的盛大产物,至今仍然支配着我们的学术生
活。希望方舟子能够从这一事件中得到教益。我所担心的是,我自己也会一不留
神掉进这个陷阱。我必须保持对话语的警醒。
(引文完)

    我起诉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不是朱大可所说的“上海社科院”)主办的
《探索与争鸣》杂志连续三期刊登匿名诽谤我的文章,被告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
的一个理由,就是说作者“野鹤”是“模仿了方舟子经常使用的笔法和文风,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朱大可也说“那些对方用来攻击他的用语,正是
他本人经常攻击他人的”,可见“现居上海”者,就不难所见略同。且不说法律
并不承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合法性,即使“野鹤”真的是在模仿我
的文风,那也是东施效颦:我在批评人时,无不尽量做到摆事实讲道理,起码决
不会为了制造结论而捏造事实;而野鹤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攻击我有“政治野
心”、是“江湖骗子”和“偏执狂”而捏造了大量的事实。

    朱大可之所以同情野鹤,也不难理解,因为他本人就是个捏造事实的高手。
我那篇批驳他的文章《淫者见淫--评朱大可〈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所批评的正是这一点。朱大可为了妖魔化鲁迅,竟然伪造史实说:

  “鲁迅和许广平的婚姻乍一看似乎还算美满,但仔细探究,却找不出任何生
命激情的迹象。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时的左翼学生刘和
珍,她的被杀令鲁迅心如刀割。他的一篇《纪念刘和珍君》,写得悲痛欲绝,犹
如寒夜里的一声凄厉的狂哭。作为刘的同学,许广平扮演了一个刘的代用品的脚
色,她在鲁迅最伤痛的时刻出现,竭尽劝慰之能事,这多少补偿了鲁迅对于旧爱
的无限迷恋,而刘则因此获得了一个恋父情结式的升华。”

    我不过是指出了这个事实: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就已开始与鲁迅通信,
到当年8月中旬,两人就已定情,而要到第二年3月18日刘和珍才牺牲。因此朱大
可这段颠倒了时间顺序的论据完全不成立。这是只要翻翻《鲁迅全集》,看看所
谓“鲁学”入门书就可以知道的。朱大评论家却连基本的资料寻找、查对工作都
不屑去做,以自己阴暗的性心理度鲁迅之心,不正是淫者见淫吗?主题先行是评
论家的大忌,不得捏造事实更是学者的道德底线,而朱大可面对这种足以让每个
真正的学者汗颜的批评却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再次以己心度人腹大义凛然地攻击、
训斥批评者,可知其学术道德水准低到何等程度。不过他既然把道德批判视为
“暴权”,和他讲学术道德也不过是对牛弹琴。更奇怪的是,那篇已被证明是建
立在捏造的论据基础上的奇文还被不做修改、不加澄清地收入多种文集中,而朱
大可也继续当他的“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印证着中国批评界的堕落。

    现在中国文学界据说已经进入了用下半身写作的时代,或者用朱大可的话说,
叫做“一个真假难辨的叫春的年代已经降临”,那么他要顺应时代,也想用下半
身写评论,甚至连鲁迅也不放过,要挖掘鲁迅不可告人的性心理,乃至以鲁迅的
医生自居凭空想象“在儿子出世以后,鲁迅陷入严重的阳萎”,盯着鲁迅的下半
身叫春,虽然令人恶心,也是其学术自由。但是学术自由必须辅以学术道德,否
则,用“朱语”来说,乃是滥用“大批判话语,把学术清算推向过度的仇恨”、
“不幸中了他自己调制的语言蛊毒”。他还好意思装模作样地自勉“我所担心的
是,我自己也会一不留神掉进这个陷阱。我必须保持对话语的警醒。”却不知自
己早已掉进了陷阱,而且是自觉自愿、得意洋洋地掉进去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假
惺惺地希望他“能够从这一事件中得到教益”,就让他一直“自残”下去好了。

2003.11.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