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乡愿的“人文素养”
                            --答“杂文家”刘洪波

                           ·方舟子·

    悲剧很容易被改成了闹剧上演。近日“网上著名作家”朱海军的猝死,
本来是一个悲剧事件,而在别有用心者的鼓动下,一开始就把它变成了用于
党同伐异的闹剧事件,而且还很可能再变成商业事件--该事件的制造者、
《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李方在其把持的中青论坛上就坦言要考虑“怎么炒作
这件事”、“先要选稿子,定方向,然后再琢磨怎样炒作概念”。抬死人压
活人,利用死亡大作文章,本来也是中国的一大传统。一位叫刘洪波的作家
--据说是一位职业“杂文家”--也在网上贴了篇“哀悼”朱海军的短评,
“得朱海军先生噩耗,不胜悲痛”云云,最后一段与我有关:

    “作为一个与朱海军先生道不同者,我对他的逝世也感到深切悲痛。也
看了方博士的一系列说法,感到科学主义很浓而人文素养有欠缺。公允地看,
他也不乏正义与激情,只是好像人文上不太注重,有时让人感到‘没有人味’
了。” 

    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无数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死亡。只有极少数的死亡
会经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让我们知悉,对此我们大抵无动于衷,至多感
到同情、惋惜。只有极少数的“噩耗”(在我们的一生中,很少超过十个),
才会使我们“不胜悲痛”,无非是因为我们与死者是:一、亲属;二、好友;
三、同道(包括崇拜者、追随者)。人性如此,本不必大惊小怪的。但是刘
洪波与朱海军非亲非故更直言“道不同”,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悲痛”,
就比较奇怪了。或许刘洪波有与众不同的特异人性,对谁的死亡都要悲痛一
番,可以做为心理学的研究案例;但是要把这种不合情理的“悲痛”大白于
天下,我们只能最合理地将之视为一种表演。对这样的表演,西人称之为
“挤几滴鳄鱼的眼泪”,中国人则叫做“猫哭耗子”、“孔明吊周瑜”。

    表演的目的何在?为了反衬方某“科学主义很浓而人文素养有欠缺”、
“没有人味”。不明真相的人看了这段没头没脑的话,还以为我对朱之死是
如何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其实不过是我不愿对朱之死假惺惺地表示“悲
痛”、“哀悼”,而只能以非亲非故非同道的身份表示同情、惋惜,并且戳
穿了有人妄图美化死亡的把戏,于是就让李方之流的朱的崇拜者感到愤怒了。
刘洪波既然并非朱的崇拜者,也要附和,却是为了乘机批一下“科学主义”。
科学有一个较客观的标准,难以冒充,一个对科学无知的人若不甘寂寞偏要
论及科学问题,除了鼓吹伪科学,就只有反科学,或美其名曰“批判科学主
义”。国内那些批判“科学主义”的“人文关怀主义者”,大抵属于此类。
我没有读过刘洪波对科学问题的论述,他是否也属于这种“人文关怀主义者”,
且存疑。但是“人文素养”并无一个客观的标准,是人人可以评判的。刘
洪波可以根据他的标准批评我“人文素养有欠缺”,我也可以根据我的标准
批评刘洪波人文素养不高明。他所提倡的这种虚伪的人文素养,孔夫子在两
千多年前就已痛斥过:“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对此有注释:“非之无举
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
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杂文在鲁迅之手始
成一家,其任务乃是对社会进行理性的批判。现在却有了“同乎流俗、合乎
污世”的乡愿式的“杂文家”,杂文之道,莫非也要呜呼哀哉了?

2000.9.20.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