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路甬祥徐匡迪答记者问 

科学时报2003.1.27.

    大连电视台记者:请问徐院长,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已经举办了九届,为
何近两届有了企业协办?您曾经担任上海市长,上海的科技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请您对大连的科技发展提些建议。工程院是否愿意与大连合作?请问路院长,我
们发现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多属航天、生物工程以及信息工程领域,是否
就是说我们仅在这三个领域才有所突破,还是说我们在评选标准中有所侧重?

    徐匡迪:知名企业参与评选十大科技进展活动,是国际通用惯例,充分表现
出企业家和企业界对科学技术的关爱和热心,另外,也使得我们的科技更多地和
现实生产力结合,这个是非常好的形式。去年参与评选的爱立信是一个国际知名
公司,当然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此次振邦集团作为中国企业参与活动,我认为
非常好。

    至于上海的科技发展也好,大连的科技发展也好,我觉得关键是为科技工作
者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任何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不能单靠自己的资源,要
有海纳百川的精神。任何地方要发展科技企业,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要注重人才;
另一方面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好的环境,让科技企业家施展他们的才华。

    路甬祥:我想这是参与投票的院士们的一个自然的选择。入选国内科技进展
新闻不光是院士们关心的,也是全国人民所关心的,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关系国计
民生的重大成就。对于世界部分,院士们更关心重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无外乎
宇宙的起源及其演化进程,生命的起源及其演化进程,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当然,这次评选中缺少了脑与认知的问题,这也是基本科学问题,之所以缺选是
因为这一领域2002年没有出现值得院士们称道的成果。

    徐匡迪:我补充一点,国内的评选并不仅限于这三个领域,比如长江三峡获
奖项目属于土木工程,是传统产业,再比如油菜育种是农业方面非常传统的手段。
院士们的评选标准不是以学科划分的,而是以“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是否达
到或接近世界前沿水平”作为主要标准。我们没有按学科分“配额”。

    新华社记者:我注意到此次国际进展中信息技术仅占半条,而生命科学占了
三条;2002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十大进展中,信息技术一条也没有,与生
命科学有关的竟占到5条。这反映了什么?

    此次院士们评选的国际进展中,德国科学家占了5条;美国科学家仅占4条;
其他的有日本、法国、中国、英国等;2002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十大进展
中,70%和美国无关。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动摇?世界科技格
局正走向多极化?

    路甬祥:我认为生命科学的内容比较多,正是反映了一个现实。当前的科技
热点、前沿有一个趋势,就是从物质科学方面向生命科学方面转移。生命也是物
质,但是一个有生命的物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过去的一两个世纪中,人们
的研究重点一直在物质研究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当然更广义的范围要包括地
球科学、天体研究,但对生命研究的层次和深度,与物质科学相比较有其滞后性,
这也许是因为客观上生命现象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许多新
的物理、化学、信息手段的引入使得生命科学从一般的分析、肉眼观察,逐步发
展到(普通)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细胞、分子、基因的水平,所以
说,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进而引发了人们渴望认知生命现象的基
本规律,比如遗传、发育、细胞的畸变等等。当前生命科学所占文献的比例逐年
上升,这种现象正如上世纪中叶发表的化学文献很多一样,应该说,科学的热点
应该是有一定的转移。

    近年信息技术方面的进展在国际上为何会少呢?我们最近进行了分析,也发
现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方面的投入重点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关注传统热点向生命
科学领域转移,但是在量子结构、量子信息方面据说仍是非常重视的。尤其在美
国,他们在认识宇宙、认识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方面仍投入了较多力量。 

    但总体上看,由于前5~10年,IT技术已经成长为世界上发展最快、规
模也最为宏大的产业之一,在IT投入中企业等非政府的力量非常踊跃。IT的
基础问题主要来源于物质科学的成果,IT产业的趋势主要在于应用和集成方面
的开拓,基础研究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对于过去来说是放缓了。因此这就表现出生
命科学今年入选比例较高的趋势。但我觉得,生命科学的比重也并不是很多,只
有两项半,其中的半项是和物质科学交叉的成果。其他的入选项目都是极端条件
下物质结构、性状及其相互作用。科学研究和其他事情一样,始终有无止境的前
沿,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状态。

    关于国别的问题我想每次都会有所变化。欧洲各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基础科学
研究传统,大家公认二战以后,科学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但绝大多数成果并非
都是美国人创造的;科学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发达国家因为条件比我们好,所
以取得的成果就多一些。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美国的研究成果,并非全是美国本土
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有些来自移民,有些来自多国科学家的广泛合作,科学的总
趋势应该说越来越国际化。现在的科学中心,我个人以为,仍然以欧美为主,日
本的发展当然势头也很强劲。总体来说,欧美仍然走在前头,我们只有加倍努力,
才能迎头赶上。

    《科学时报》记者:我想就同一问题,同时请教两位院长。如果“雷尔运动”
宣布克隆人诞生的消息是真的,其能否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十大科技新闻?如果
是假的,但我个人认为,克隆人的诞生是不可阻挡的,两位院长对将来的“克隆
宝宝”说些什么?

    路甬祥:这个事件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涉及伦理问题,这和传统伦理有很
大的冲突,在技术上讲,我个人以为,克隆人迟早是可以实现的;现在能否克隆
出人来仍有一个障碍,那就是克隆人是否健康的问题,因为现有的克隆动物技术
还存在着诸多未曾料到的缺陷,如果健康缺陷发生在某些动物身上,问题还不是
很大,但如果发生在人身上,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我想会牵涉到问题的第二个
方面,那就是对个体人健康的尊重和保证问题。所以对克隆人,我个人,包括我
国政府,都有明确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但对于克隆技术,我们是致力于研究
的,对有关治疗性克隆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支持的。对于这一问题,我觉得最
终要靠历史的进展来回答它。最后得到一个人类的共同认识。

    徐匡迪:我完全同意路院长所讲的基本观点。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认为科学
是无禁区的,不能不允许人研究某些问题。这在中世纪有这样的教训:当时的伦
理、当时的认识,限制了一些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我想第一步克隆技术首先要
应用于造福人类,而不是搞什么轰动效应。克隆出器官目的是取代有病的器官,
以避免排异反应,来造福人类;至于克隆人的问题,要世界各个国家都取得共识,
我相信历史会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就是要克服了所有障碍以后,也许这个
技术同样会造福于人类。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发现此次入选中国十大进展与农业有关的两项,都是利
用基因工程技术取得的,这是否说明未来农业科研的突破,主要将依赖于基因工
程技术?

    徐匡迪:农业的技术进步,从长远来讲,基因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找到
基因就可以非常快、非常有效地来诱导一个品种,达到更好的性状表达;但是,
同时,我们的传统杂交育种手段仍然会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一个农业品种的培育、
最后的基因表达,还是要依靠最后的作物来反映,特别是大面积的作物层次来反
映,这两者等于一个是科学的基础,一个是技术的进步,很难将两者完全彻底地
分割开来。如果说今后的农业只要在实验室开展基因研究,而不需要进行育种,
去杂交,去培育,我看有其片面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过去的实验基本上
不知道其内部的道理,只是从表面性状方面去选择,然后通过杂交等手段来进行
育种,这种长期的、大量的实验程序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压缩,我们可以首先研究
其基因的独特性,找到了原因,知其所以然,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工作,从而可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最终的成果,还是要经过大田的种植,通过农业实践
来完善。

    《中国教育报》记者:经过这么多年的评选活动,院士们之间是否已经达成
了共识,最重要的取舍标准是什么?是对经济的促进,还是对科技的促进,还是
其他的原因?

    路甬祥:我想院士们的评选标准是其科学技术的价值观。科学首先要认识客
观规律,有无新规律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新规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是
否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技术类成果则要求不同,判断的标准要
看是否具有首创性、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否是国内、国际上首先发明;由
于技术要为人类服务,所以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对先进生产力的贡献,对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贡献,对社会文明的贡献。我想对科学与技术的要求有区别,科学要
认识客观世界,而技术则要遵循客观规律、创造工具和方法,最终改造客观世界
为人类造福。

    徐匡迪:现在各行业都评十大新闻,比如体育评选十大新闻,我想这是对各
行业的人们有一个导向作用。两院院士参与评选十大科技进展活动,目的就是要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对全国人民也是希望有一个导向作用。我们院士
内部紧紧地掌握两条标准:是否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大贡献,就是看是否有原创
性,有无国际先进水平,第二就是看是否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有助于解决我
们的一些现实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我想提一个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在评选十大科技进展新
闻的同时,增加一项十大科技政策新闻的评选?

    路甬祥:我印象中,在以往两院院士评选十大科技新闻中,有过科技政策方
面的新闻入选。

    徐匡迪:如果以后我国政府就克隆人的问题出台明确的政策,应该是有可能
入选十大科技新闻的。(科学时报记者赵彦 张璋 整理) 
 
振邦杯2002年 中国/世界 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本报北京1月26日讯(记者李占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
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宋健、路甬祥、徐匡迪等568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邦杯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
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今天在京揭晓。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
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分别对世界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进行精彩评点,并
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一、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
图;二、“神舟”三号、四号飞船发射成功;三、我国发现首个世界级大气田,
探明储量六千多亿立方米;四、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五、我国第三代移
动通信系统研制成功;六、我国已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七、
浙江农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八、“神光二号”巨型激光
器研制成功;九、北大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十、联想推出
首台实测速度超过万亿次计算机。

    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一、科学家首次大批量制造反物质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原子内部结构;二、
科学家破译老鼠基因组;三、科学家观察到引力场中的量子效应;四、日美中科
学家发现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五、德科学家实现铷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
缘态可逆转换;六、天文学家发现最远星系团;七、德科学家首次在纳米层次上
实现光能和机械能转换;八、科学家研究证实遗传信息复制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九、美科学家研制出原子级纳米“晶体管”;十、德科学家使用高频激光打开
“细胞之门”。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至今已
举办九届。本次有568名两院院士参加投票,为历年参加投票院士人数之最。
为使评选结果更加科学,本次评选从三个方面作了改进:一是在《科学时报》上
连续三次刊登启事,向两院院士、科技人员、科技新闻工作者征集候选新闻;二
是扩大了候选新闻范围,从过去的20篇增加到30篇,也就是由二选一改为三
选一;三是采用了分学科加权计分法,即本学科院士对本学科项目投一票计3分,
对其它学科项目投一票计1分。

   开展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目的是盘点一年来的
国内外重大科技进展,让公众了解科技发展动向,宣传普及科技成果。每年的评
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主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
院士宣读了评选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闵恩泽、朱道本、李德生,中国
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戚发韧、甄永苏,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沈保根,中国工程院
副秘书长白玉良等也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大连振邦集团董事长周建良在新闻发布
会上发言。

   新闻发布会上还向入选项目单位颁发了“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振邦
杯”。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两院办公厅和两院学部有关负责人,国家计委、国家
经贸委、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有关部委、高校以及联想、中
科集团、中科软件等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入选项目单位代表,以及60多家海内
外新闻媒体的记者。 

(XYS200301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