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翻开反坝人士的底牌——评《水电还算绿色能源吗?》

赵南元

    网上见到征集签名反对怒江建坝,其中也不乏争论,但是支持建坝的往往能
拿出较充分的理由和事实根据,而反对建坝者却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一味的反
对。在新浪网组织的“敬畏大自然”讨论中,廖晓义提出要给笔者看一些材料。
其后很快收到了廖晓谊用E-mail发来的两份文献。其中一份题为《专家在国家环
保局组织的有关怒江水电开发论证会上的发言(整理:绿家园志愿者)》约7万
字,另一份是《水电还算绿色能源吗?》约4千字,大体上是前一份文献的精粹
选编。根据这个标题,在网上查到了一篇光明日报文章《水电是不是“绿电”》
(http://www.gmw.cn/01gmrb/2004-06/11/content_41962.htm),看起来像是
记者根据上述原始材料写成的正式文本。由于材料来自环保权威人士廖晓义,我
们可以认为这些材料就是此次反坝运动的理论基础。

    仔细阅读这些文献,毫无根据或明显错误的数据、荒谬可笑的推理、隔靴搔
痒的陈述跃然纸上。可以看出反坝运动的理论基础近乎海市蜃楼,还赶不上“沙
滩上的房子”。本文目的在于对反坝的理论基础提出质疑和反思,指出其中的不
实之词和明显漏洞,以促进对于水电评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7万字的文献
由于篇幅太长予以省略,只把其精粹部分的4千字(以下简称“水文”)和光明
日报文章(以下简称“光文”)附在文后,作为剖析的对象。

一、水电是不是绿色能源

    水电与火电相比,其“绿色”就在于不排放有害气体。要否定水电的“绿色”
关键就在于证明水库也排放有害气体,所以“水电非绿论”者对一项“最新研究”
如获至宝。

    水文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易生研究员说时至今日,鼓吹水电是绿色能
源论调可以休矣。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水电对环境的破坏比火电更为可怕:
水力发电比火力发电具有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并不
完全如此。专家们对巴西的一个水力发电型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认为植
物的腐烂和集水区流入水库的总‘碳’量,均大于同等规模的火力发电项目。”

    光文也说:“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孝辉介绍,所谓‘清洁’
和‘绿色’,主要是对燃煤型的火力发电而言。燃煤发电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已经广为人知,水力发电同样也有问题。巴西水电站的一项最新研究
表明,建坝之后被淹没的土地也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而且
热带水库的排放量甚至比同级火力发电厂还高。从技术角度讲,火电制造的污染
气体可以通过措施得到减少和治理,而水库产生的污染气体则难以消除。”

    遗憾的是,用这种方法证明“水电非绿论”完全是徒劳的。笔者曾经看到过
一篇文章,宣称“原始森林并不是地球之肺”。其论述是这样的:森林虽然有吸
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但是在原始森林中,死去的树木在微生物作用下逐
步降解,最终产物还是二氧化碳,进出相抵,所以原始森林对减少地球二氧化碳
并无持续贡献。这个论点确实无懈可击,因为其立足点是基本的自然法则“物质
不灭定律”。只要在原始森林底部没有持续生成煤层,这个结论就不会错。有些
沼泽地底部不断生成泥炭,这些沼泽可以说对减少二氧化碳是有持续贡献的。当
然我们也不会因此认为“森林不是绿色的”,毕竟其木材现存量是减少二氧化碳
的结果。

    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水电非绿论”和说“原始森林不是绿色的”一
样荒唐。水库无论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和甲烷,它们都不是水库的产物,而是有机
物质生物降解的产物。这些有机物质是过去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结果。即使没有
水库,这些有机物质同样要降解,产生同样多的二氧化碳。郑易生研究员和沈孝
辉委员拿这种荒诞不经的理由来否定水电的绿色,实在是饥不择食。

二、生态与物种基因库

    “水电非绿论”的另一个理由是水库“破坏”了生态。水库会改变生态是没
有疑问的,但是这种改变是不是“破坏”却大有讨论的余地。水是生命之源,水
库相当于湖泊,蒸发量增大,使得周围环境更为湿润,更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事实上已经建成的水库改良了当地生态的例子不胜枚举,丰满水库、密云水库、
千岛湖、十三陵水库都已经成为生态良好的旅游景点。水库比河流的生态容量要
大很多倍,能够容纳的水生生物也更多,只要对比一下潮白河和密云水库里鱼的
数量和种类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关于鱼类,水文说:“怒江还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重要的栖息地,有2/3
的种类为怒江特有,若建电站,将有1/3的土生鱼类处于濒危,甚至灭绝。初初
估算了一下,如果怒江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于白白丢了33万亿美元,这相当于我
国每年GDP的1.8倍。”

    需要指出的是,水文中的数字基本上不可信。例如“总装机容量为2100多万
千瓦,年发电量一亿多度”,实际上2100万千瓦容量,只要5小时发电量就可以
达到一亿多度。上面所说的“如果怒江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于白白丢了33万亿美
元,这相当于我国每年GDP的1.8倍。”也是错误的,因为我国目前每年的GDP只
有1万多亿美元左右,所以33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我国每年GDP的30倍。而且“如
果怒江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计算前提条件也非常模糊,到底是指怒江变成不毛之
地一切生物死绝,还是指建水坝带来的实际影响,语焉不详。这一点不弄清楚,
生态损失根本无法计算。所以这个吓死人的数字(相当于我国13亿人每人20万人
民币)也有信口开河之嫌。

    按照一般的常识,建水坝对回游性鱼类影响较大,但此处只提“特有”和
“土生”,却不明说有多少是回游鱼类,使得其濒危的推论缺乏根据。

    关于动植物,水文说:“怒江的重要性在于这个区域是反映地球演化等重大
事件的关键地区。三江并流面积虽然只占国土面积不到0.4%,但它却拥有全国
25%以上的高等植物,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占全国的25%以上。怒江也是世界上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名列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位。是很多珍稀
和濒危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可谓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这些数字对于“基因
库”却是并不重要的数字。对“基因库”而言,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有多少其他地
区所没有的物种,以及建水坝之后其中会有多少种会有灭绝的危险。一般来说,
陆生动物不受水坝影响,它们很容易迁移到没水的地方生存。植物自己不会搬家,
如果某种植物只生长在怒江地区,而且其群落只生长于水库的水没区域,才构成
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而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的说法,水
库“将破坏几种珍贵野生种质资源的保留地,如野生稻、野生核桃楸、野柿树
等。”对于“几种”植物,异地移栽应该是不困难的。

    此外,水文中所提到的“生态完整性”也是一个无法定义的伪概念。生态系
统总是处于生物不断进化和适应的变动过程之中,永远没有“完整”之时。
    
三、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有很多经验和研究,小地震会有一些,但震垮了水坝的现
象并未出现过。看看地震分布图就可以知道,地震多发的都是山区,山和地震都
是地壳变动的产物,而建水坝的最佳地形也恰恰是高山深谷,当然会与地震为伍。

    对于频发的小地震,可以从它们的强度、频度变化和水库蓄水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相关关系推论出是不是由水库所引发的。但是对于偶发的灾害性的大地震,
情况就有所不同。由于我们尚未掌握预测地震的准确方法,所以当水库附近发生
大地震时,我们也没有跟据断定如果不建水库这个地震就不会发生。水文中所说
的灾害性地震实例只有两例,在成千上万的水库中有两个恰好与某次地震震源临
近,并不出乎意料,断定大地震是由水库引起的,还缺乏统计学的根据。

四、景观和民族多样性

    水文:“这里高耸的山川和河谷构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高山峡谷景观,汇成
了北半球除沙漠和海岩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景观。这么多景观,在这么小的一个区
域出现也是世界少有的。怒江大峡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全球最壮观的
峡谷,生物多样性的大河,由十多个土著民族组成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南北向的
大河都是全球罕见的。”

    但是,这些作为不可以建水坝的理由,还很不充分。建起水坝之后,就又增
添了一个“高山湖泊”的景观,使这里的景观更丰富,更加“世界少有”了。在
深山密林之中出现一个300米高的大坝,会使“全球最壮观的峡谷”更为壮观,
湖泊水体生态容量远大于河流,会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十多个土著民族也不会因
为有了水坝就减少一个,建水坝也并不会把南北向的大河变成东西向的,依然是
“全球罕见的”。

五、“跑马圈水”世界第一

    水文:“中国从1949年到 1990年,共建水坝8.6万座(包括15米以下的)。
按世界水坝委员会大型水坝的标准,中国约有2.2万个属大型水坝,占全世界大
坝总数的50%。自从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 5大电力公司后,各个公司加紧抢滩,
到处跑马圈水,偌大个中国只有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没有任何大坝阻挡自由的奔腾。
而眼下,怒江却成了能源开发的“囊中物”。 华电公司计划在怒江上游的马吉
建设龙头水库,其中包括建造起一个300米高,据称全世界最高的水坝。”

    光文:“超负荷的水电开发给西部带来严重危机。”

    “超负荷”这个词用在这里是很不合适的。这里只列举了一些绝对数字(这
些数字是否可信暂且不谈),企图给人以中国开发水电过度的印象。但事实是,
西方发达国家水电资源的开发都已经超过90%,水电条件好的国家水电可占总电
力的99%以上。而我国水电资源开发还不足50%,水电在总电力中所占的比例也还
很小,怎么可以说是“超负荷”呢?如果以水电资源利用率100%算“满负荷”的
话,我国的水电连“半负荷”也没达到。

六、废坝拆除与新能源

  水文:“建水坝泥沙淤集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专家估算都江堰淤死的时间
是2250年。可搞工程的说,一般只考虑60年,现在我们考虑超过60年已经是大大
的考虑到人类的未来了。60年能算绿色了吗?要建电站,首先得考虑以后怎么拆
坝。60年后,中国所有的河流都将因拆坝而被堵塞。而把安全拆坝的资金打入成
本,那又是一笔惊人的天文数字。如此说来,绿色水电神话已被抵消得一干二净
了。你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工湖,人工坝都是暂时的。

  一贯以“人定胜天”大造“高峡出平湖”而自诩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想到,
建大坝亦有如此多的问题。面对那8.6万个大坝,决策者们将如何给子孙一个明
白的交代?华电公司向云南省承诺每年上交13亿的地税,这不能说不是个诱惑。
可是百年后,就算是它能按照预期完成使命,退役之后我们的子孙要拿它怎么办?
我们留下的烂摊子还不够多吗?”

    光文:“水电大坝是有寿命的,一般为几十年至一百年不等,在此之后由于
自身老化和泥沙瘀积就要报废拆除。据国外资料介绍,拆坝及恢复江河生态的费
用很可能高于建坝。一些废坝往往因为筹措不到足够资金而无法拆除。”

    上述“专家估算都江堰淤死的时间是2250年”纯属胡说八道。从都江堰建成
到如今已经2200多年,估计在我们可预想的年份中不会“淤死”。因为两千多年
以来,都江堰是每年都要修整的。修整的方法刻在二王庙的石碑上,原则是“深
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在都江堰河道底部埋有3个铁柱,每次清理河道以露出
铁柱为准,如果某一个铁柱被大水冲歪,可以按照“三点一线”的原理恢复原位,
这个“可靠性冗余原理”保证了河道深度两千年不变。如果停止这样的维护,用
不了几十年,都江堰就会面目全非,失去其功能了。

    反之,如果水库也像这样每年清淤的话,用几千年也是没问题的。没有理由
认为水库的淤积速度与天然湖泊淤积速度会有什么不同,所以“任何人工湖,人
工坝都是暂时的。”这种说法毫无道理。

    “60年后,中国所有的河流都将因拆坝而被堵塞。”之说也是无稽之谈。一
个简单的道理是:河流是永远不会被“堵塞”的。谁不信可以试试看。首先,考
虑60年并不算短,都江堰每年都要修,实际上只考虑了一年。但是考虑60年并不
意味着水库寿命只有六十年,丰满电站已经满60年,新安江电站也有45年了,但
最近仍在扩大装机容量,还处在成长期,离“寿命”远得很。

    “搞工程的”之所以只考虑60年,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60年后的人想
出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的技术会比现在人能想到的高明很多。实际上现在岷江上大
量建坝,可以很自如的调节水量,都江堰的无比聪明的设计,现在已经用处不大
了,只因为是个名胜古迹,所以让它“为活着而活着”。

    所谓报废的水坝必须拆除,完全是反坝人士的一厢情愿,是“任何人工湖,
人工坝都是暂时的”这一意识形态在作怪。且不说水库可以通过清淤不断使用下
去,即使是库容完全淤积满了的水坝,也不是非拆不可。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
大瀑布都是著名的好景观,废水坝最终也就是那个样子,依然是旅游胜地。子孙
们那时会像我们欣赏都江堰、长城一样,仰望着他们祖先留下的300米大瀑布赞
叹不已。正如我们也不会因为长城在现代战争中毫无用处而去嘲笑古人。

    当然,愿意拆坝的人也可能有他们的理由,只要他们觉得拆坝上算,由他们
支付拆坝的成本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恢复江河生态”显然不是拆坝的正当理由,
因为水库早已形成了自己新的湖泊生态,拆坝则是对人工湖泊生态的一次破坏。
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认为黄果树瀑布的存在对河流生态有什么不利影响。

    光文所说的“水能发电在今日世界上已经不再被称为先进的能源生产方式了,
而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聚变能等则成为真正清洁绿色和可再生的新能源。”
也是错误的,能源是否可用全不在于它是否“先进”,就拿所列的这四种“先进”
能源来说,核聚变进入实用阶段还遥遥无期,60年内不能指望。氢能并非能源,
只是能量的“载体”或“储存器”,而且破坏臭氧层。剩下的风能正在发展,太
阳能尚可期待。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能源都缺乏持续性,风不是每天都刮,太阳能在夜
间和阴雨天都要停工。因此如果大量使用这类能源,就需要“调峰”电站的帮助。
而在所有发电手段中,水电是最理想的“调峰”电站。因此如果想要发展这些新
能源,大量的水电是前提条件。

七、水的“廉价”

    光文:“据介绍,水力发电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价格低廉,但这同时又是它
的劣势。在水坝的建设中,作为公共资源的水,往往作为无偿投入而不被计入水
电项目的成本,由于大坝在生态、社会和经济诸方面的负面影响和高昂成本,被
人们无意忽略或者有意掩盖了,水电才被罩上了“廉价”、“清洁”、“绿色”
能源的美丽光环。按照绿色GDP核算,水电的优势会马上变为劣势。”

    这又是一个荒诞不经的说法。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的势能,而不是水本身。
水从高处到低处把势能变成电能,水量丝毫也没有减少。这个势能如果不用来发
电,也只是稍微增加水的温度,增加地球系统的熵而已。“不被计入水电项目的
成本”是理所当然的。不仅不应计入成本,还可能要计入利润。因为水库使得水
的合理分配更为容易,调水往往需要水库作为稳定的源头,丹江口水库就因此成
为中线南水北调的源头,水库大大提高了水的价值。怒江的水库也对于向滇池调
水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绿色GDP”是个时髦的名词,立意也不错,可惜到了这些一碰见数字就犯
晕的反坝人士手里,这个名词也就失去了定量化的意义,变成了毫无内容的空话
和信口开河的倚仗。如果要正经谈论绿色GDP,还需要反坝人士真的拿出计算公
式和原始数据,当面给我们算出来“水电的优势会马上变为劣势”,也让我们能
核对一下。免得冷不防冒出个来历不明的“33万亿美元”,无法令人信服。

八、生态道德

    光文:“在人类不断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今天,生态道德的缺乏
仍然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一些曾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观念和理念,仍然根
深蒂固,仍然在导致许多人不顺应自然规律,不以自然为友,对自然进行掠夺式
开发和无限制索取。不仅人有生命,河流也有生命,整个生态系统也都有生命,
遵从自然规律,以敬重和呵护之心对待自然是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生
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反坝人士正是利用这种拟人化和神化的迷信自然观蒙骗公众,
散布反科学、伪科学的歪理邪说,干扰科学决策,客观上起到阻滞中国的经济建
设,遏制或延缓中国和平崛起的作用。此种神化自然谬论的散布者实际上是企图
让公众承认他们“自然代言人”的地位,和张香玉自称听得懂“宇宙语”的诈骗
手法如出一辙,无非是利用信仰神话掌握话语权,让谎言、谣言横行于世。

九、NGO

    在这次反坝运动中,NGO起到了关键的作用,“NGO”也成了响亮的新名词。
名词虽新,但内容并不新,梁山好汉在被招安之前也是NGO。现代中国NGO最兴盛
的时代是60年代后半期,各路红卫兵、战斗组、串联会、尖儿兵、桿儿团五花八
门。这股造反风潮也刮到了西方世界,美国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
等风起云涌,环境主义运动也是这个运动群中的一支。近年国内的环境主义运动
不仅是西方思潮在国内的反映,在其他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发动群众方面,中美的NGO活动比较类似,但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却显出
各国的特色。美国NGO的主要靠议会院外活动来推行其政治主张,中国的NGO则更
注重与政府成员的直接关系。红卫兵、战斗组的头目经常以持有王、关、戚等人
的电话号码为炫耀的资本,反坝运动的NGO则是被潘岳的一个电话调动起来的。
政府内部的某些人在自己的主张难以通过正常的政府运作程序得到推行的时候,
会想到利用NGO来产生外部压力为自己服务。这就是文化革命和反坝运动得以产
生的机制。NGO的头目自然也期待着这样的机会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NGO要维持其凝聚力,都需要一种形而上学的目标。无论是“替天行道”、
“造反有理”还是“敬畏自然”,都有助于营造一种反理性的信仰气氛。而NGO
的破坏性,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反理性的信仰。

附:

水电还算绿色能源吗?
不久前,一条关于怒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刚一发布,另一条国家电力公
司所属的华电公司计划在怒江建一个庞大的13级电站的消息不胫而走。可谓祸福
同行,一时间就怒江电站建与不建,以及水电是否还算绿色能源之争,在神州大
地引发了一场关于河流的生态思考。
  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在北京、昆明两地召开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
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来自全国的科学家们一至呼吁叫停13级电站工程,给
怒江留一条生路。这是中国江河生态史上,为保护一条古老河流,发出的一次最
宏大的科学之声。
□ 怒江是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何大明教授,是本次科学家座谈会上对怒江研究最
透彻的资深专家,他那关于怒江状况动情的讲述,牵动了所有有良知的科学家的
心。
  怒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它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云南,通过缅泰
边境汇入安达曼海。怒江峡谷不仅以险峻雄奇闻名于世,而且是不可多得的迄今
保存最好的大峡谷生物多样性的样板。
  怒江的重要性在于这个区域是反映地球演化等重大事件的关键地区。三江并
流面积虽然只占国土面积不到0.4%,但它却拥有全国25%以上的高等植物,有77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占全国的25%以上。怒江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名列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位。是很多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
可谓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这里高耸的山川和河谷构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高山峡
谷景观,汇成了北半球除沙漠和海岩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景观。这么多景观,在这
么小的一个区域出现也是世界少有的。
  怒江大峡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全球最壮观的峡谷,生物多样性的
大河,由十多个土著民族组成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南北向的大河都是全球罕见的。
怒江还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重要的栖息地,有2/3的种类为怒江特有,若建电
站,将有1/3的土生鱼类处于濒危,甚至灭绝。
  初初估算了一下,如果怒江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于白白丢了33万亿美元,这
相当于我国每年GDP的1.8倍。

□ “跑马圈水”世界第一
  就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意识到水坝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普遍达不到预
期发电能力而纷纷拆坝之时,中国却在热火朝天地在每一条可以利用的河流上建
设大中型水电站。受部门利益驱动13级梯级电站拟建怒江,中国最后一条自由奔
流的河流危在旦夕,在北京和昆明,中国科学家终于对建大坝说“不”。
  怒江水电规划包括建一个十三级梯级水电站,主要是从西藏境内的松塔顶峰,
一直落到下面的马蹄、路马登、福贡、丽江、雅地罗、五水、六库、石头寨、塞
格、沿桑树、极光坡共13级,坝高3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超级大坝。总装
机容量为2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一亿多度,这些数据足以使它列入世界吉尼斯。
  李文华院士谈到,根据国际大水坝委员会1998年到2001年对全球300多个大
型水电站调查显示:市场上大于15米的大坝有45000多座,大于150米的主坝有
300多座,大于200米的高坝有200多座,目前在建的高坝主要在中国。从整个国
际大坝建设的进程来看,建大坝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70年代达到了顶峰,80年
代开始反思大坝带来的负面效应,到了90年代以美国为首提出应该结束大坝时代。
90年代,国际上抗议大坝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中国、美国、印度为世界三大水
电大国,占了全球大坝的80%,其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中国成为全球大坝生态影
响关注的焦点。
  中国从1949年到 1990年,共建水坝8.6万座(包括15米以下的)。按世界
水坝委员会大型水坝的标准,中国约有2.2万个属大型水坝,占全世界大坝总数
的50%。自从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 5大电力公司后,各个公司加紧抢滩,到处跑
马圈水,偌大个中国只有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没有任何大坝阻挡自由的奔腾。 
  而眼下,怒江却成了能源开发的“囊中物”。 华电公司计划在怒江上游的
马吉建设龙头水库,其中包括建造起一个300米高,据称全世界最高的水坝。蓄
水后,将淹没大片的没有人烟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但时至今日,所谓的环评
人员仍没有对这一地区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做任何调查。
□ 必须承诺世界遗产公约 
  建300米大坝的消息,有如巨石激起千层浪。谁给怒江一个绿色的承诺,只
有中国自己。
  来自清华和北大的多位教授指出,我们一向不把景观当成资源。在美国,一
百多年前国家公园建立之时,就把景观作为未来人类共同的享受而立法保存下来。
我们没有这种观念,所以闹出了一手接过世界遗产证书,一手拟建怒江大坝的笑
话。
  怒江作为世界遗产,我国应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承诺。按规定这里是禁
止做电力工程的,因为要把它作为世界遗产,把它作为国家保护区本身就考虑了
它独特的价值,就要加以特别保护。不是说做个环评就可以减少工程带来的影响
和损失,而是涉及到一个大国对世界遗产的承诺。再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条
例》及《 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都非常明确的规定在保护区内,禁止建大型的
水利工程。
  世界已进入生态时代,对待建大坝,已成为一个民族对未来信念的体现,它
是我们这代人和下代人的约定,而且这种约定是把保护后代的承诺从过去一直延
续到未来。罗斯福有一句名言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国家的伟大不完全在于它拥
有什么,而是在于它怎么利用这些奇妙的资源。”
  人类生存发展下去还需要更多的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态考虑。生态完
整性是自然界亿万年来进化得来的,一旦被破坏,不啻为人类灭亡创造条件。
□ 三江属不稳定地质环境
  与会者认为,三江并流属地质环境非常不稳定地区,是我国有名的地震活动
带;另外也是我国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高发区。在这个地方建坝风险机
率相当高,而且有很多不可预料的灾害。建大坝和蓄水都会引发地震,这将加剧
地震爆发的频度,由此而诱发严重的滑波、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从环境地质学分析,泥石流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级别,怒江属重度地区。
因为怒江处在世界上隆起最快的喜玛拉雅和横断山区,每年平均以二至四厘米的
速度隆升,在隆起的过程中自然要做重力的分化,所以建大坝无疑是在和自然抗
争,人类有多大能力阻碍自然的重力运动?
□ 水电还是绿色能源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易生研究员说时至今日,鼓吹水电是绿色能源论调可以
休矣。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水电对环境的破坏比火电更为可怕:水力发电
比火力发电具有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并不完全如此。
专家们对巴西的一个水力发电型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认为植物的腐烂和
集水区流入水库的总“碳”量,均大于同等规模的火力发电项目。当然,由于水
库的情况不同,其散发的温室气体数量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说,大型水坝给
有关生态系统,特别是物种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负面多于正面,有些影响甚至是
不可挽回的。
  从已建的电站带来的环境变化和经济影响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根据全球
300多个大坝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全球大坝造成了4000到8000万移民,大坝造成
生态系统的消失,使人们越来越穷;当地土族文化消失;社会利益严重分配不均
匀。大坝建设主要效益是公司拿走了,国家拿走一部分,当地民众得不到多少利
益。
  至于在生态上的影响,现在世界上60%以上的河川静流基本受大坝控制,大
坝把河流切断以后就像把人的血管切断。调查发现这300多个大坝50%以上的水电
站它的发电都低于预期值,70%的供水电站达不到预期目标,最后是大坝成本比
原来预计的要高出50%以上。专家们普遍认为,一个大坝建设有那么多负面影响,
还能不能算绿色能源?大坝给环境造成那么多影响,后期要增加那么多成本维护,
增长的成本上是不是应该把后期生态成本打入电站的成本?因为现在电站很大程
度是根据移民安置、淹没损失、大坝本身的造价等综合做出预算,其实在很大程
度上对生态和其它的损失并没有算进去。 
  世界上有70多个水库诱发地震,基本都是由于坝高超过100米产生的,而我
国的大坝基本在100米之上。1967年在印度发生世界上最大的因建水坝而导致的
地震,造成180多人死亡,1500多人受伤。我国亦有14座水库诱发地震,最大的
一次诱发了6.1级地震,导致20多个县市受灾,房屋倒了1800多间,死亡85人。
  建水坝泥沙淤集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专家估算都江堰淤死的时间是2250年。
可搞工程的说,一般只考虑60年,现在我们考虑超过60年已经是大大的考虑到人
类的未来了。60年能算绿色了吗?要建电站,首先得考虑以后怎么拆坝。60年后,
中国所有的河流都将因拆坝而被堵塞。而把安全拆坝的资金打入成本,那又是一
笔惊人的天文数字。如此说来,绿色水电神话已被抵消得一干二净了。你必须明
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工湖,人工坝都是暂时的。
  一贯以“人定胜天”大造“高峡出平湖”而自诩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想到,
建大坝亦有如此多的问题。面对那8.6万个大坝,决策者们将如何给子孙一个明
白的交代?华电公司向云南省承诺每年上交13亿的地税,这不能说不是个诱惑。
可是百年后,就算是它能按照预期完成使命,退役之后我们的子孙要拿它怎么办?
我们留下的烂摊子还不够多吗? 
□ 温总理批示暂缓
  怒江的未来会是怎么样?怒江百姓的未来会怎么样?西南的河流已经被5大
电力公司大大小小的开发计划占满了,她们的命运是不是真的要被这些公司左右?
一位参加该次会议的国家环保总局的代表说,尽管与会的很多科学家从多个方面
对此提出了强烈反对,但是和打着“经济发展”旗号的人相比还是被占了上风。
然而,这是我国环保界有史以来抗击强势部门最成功的范例。就在今年初,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对怒江问题作出批示:暂缓建设,慎重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去年9月刚刚开始实施,很多环保人士
还曾把它的诞生看作是公共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决策的希望,然而,怒江的
现实告诉我们,为了所谓的发展和几十亿的效益而毁掉一条古老的大江,仍大有
人在。
  负责这次会议的有关人士说,感谢国际生物多样性联盟及中国HGO的努力,
不管怎么说,怒江的决策会比三峡决策更进步。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就是一种进步,
至少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有水电专家才能论证水电的现状。

http://www.gmw.cn/01gmrb/2004-06/11/content_41962.htm
水电是不是“绿电” 
 
“光明视点”通讯员 赵婧
本期策划 陆彩荣、徐可 
 
本期提示 

  水电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
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水电强国。目前,长江从东到西的各大支流———岷
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到流出境外的澜沧江、怒江,正在被各个水电开发
集团列入 
“势力范围”。从传统能源的角度来看,水电一直被列为“绿色电力”,但开发水
电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伤害,环境损失很大。为此,也有专家认为,水电算不算
“绿电”还有待研究,不能盲目上马。那么,该怎么用“可持续”的眼光来看待水
电呢?本文中专家的观点值得思考。 

  现象:超负荷的水电开发给西部带来严重危机。 

  岷江,建成的和正在建的一共是六级梯级开发,正在建的紫坪铺电站,装机
76万千瓦,坝高156米,离都江堰非常近。 

  大渡河,整个流域规划356座电站,现在在建规划最大的瀑布沟电站,装机
容量33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电站,坝高186米,估计移民15万。 

  雅砻江,已建成著名的二滩电站,正在做前期施工准备的锦屏一级是号称目
前亚洲同类型中最高的一个坝。 

  澜沧江,规划了14级梯级开发,已经建成的漫湾电站125万千瓦,目前是云
南最大的电站,坝高132米,淹没六千多亩耕地、八千多亩林地。 

  怒江,作为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是我国目前西部地区还没有水坝的
河流,也已经做出规划,共十一级梯级开发…… 

  靠水电支撑来开发西部,也给西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如地质灾害、环境恶
化、生态失衡、文物被毁,等等。前不久,来自中科院等研究部门的地质地理、
环境、生态、文化等领域的32名专家联名向社会呼吁:西部生态到了最危险的时
候! 

  三江并流中的怒江,是地球陆地表面地形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已查明的水
生生物主要有鱼类48种,其中有4种珍稀鱼类和一些特有鱼类。有专家指出,一
旦对这个尚有很多未解之谜的世界瑰宝动“手术”———拦起大坝,我们的损失
将是毁灭性的。 

  据了解,主干河流上密集的梯级水坝,将完全阻断大量珍稀鱼类和水生生物
的生活走廊,破坏其生境。大坝的修建、人工湖泊的形成、大量工程建筑设施的
出现,将淹没或损毁作为西部地区优势旅游资源的众多自然奇观和人文珍迹。由
于长期森林砍伐,加上河流谷坡陡峭以及干旱河谷气候造成的地表大量碎屑物质
移动,使区内主干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大增,并使一系列规划的大型水库使用年限
面临严峻挑战。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由于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水
库淤积,四川省平均每年损失水库库容1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一座大型水
库。 

  质疑:水电是清洁、绿色和可再生的能源吗? 

  随着人类近百年对大坝的不断认识和反思,已证明“水电是清洁和可再生能
源的说法”是一种还停留在水电发展初期的肤浅认识。 

  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孝辉介绍,所谓“清洁”和“绿色”,
主要是对燃煤型的火力发电而言。燃煤发电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已
经广为人知,水力发电同样也有问题。巴西水电站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建坝之
后被淹没的土地也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而且热带水库的排
放量甚至比同级火力发电厂还高。从技术角度讲,火电制造的污染气体可以通过
措施得到减少和治理,而水库产生的污染气体则难以消除。不仅如此,水电造成
的江河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常常是无可挽回或者需要比发电创造的价值
更高的经济代价才能补救和恢复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水库的总蓄水量相当于
全球江河水量的5倍。这些水库的重量之大,可以引发地震。地球物理学家甚至
估计由于水库而导致地壳重量的重新分布,可能对地球自转的速度、地轴的倾斜
以及引力场形状产生影响。对于这种危险,人类尚缺乏研究和认识。科学家担心,
待危险显露再采取措施则为时晚矣。 

  水电大坝是有寿命的,一般为几十年至一百年不等,在此之后由于自身老化
和泥沙瘀积就要报废拆除。据国外资料介绍,拆坝及恢复江河生态的费用很可能
高于建坝。一些废坝往往因为筹措不到足够资金而无法拆除。水能发电在今日世
界上已经不再被称为先进的能源生产方式了,而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聚变能
等则成为真正清洁绿色和可再生的新能源。 

  据介绍,水力发电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价格低廉,但这同时又是它的劣势。
在水坝的建设中,作为公共资源的水,往往作为无偿投入而不被计入水电项目的
成本,由于大坝在生态、社会和经济诸方面的负面影响和高昂成本,被人们无意
忽略或者有意掩盖了,水电才被罩上了“廉价”、“清洁”、“绿色”能源的美
丽光环。按照绿色GDP核算,水电的优势会马上变为劣势。 

  反思:面对大坝之争和现实的能源短缺我们该怎么办? 

  无节制的水电开发弊端很多,可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电力供应紧
张、能源短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应当积极地从各方面
采取行动,尽可能做到两者兼顾,保护处在严重危机下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
产。 

  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秘书长范晓指出,能源短缺不完全是一种资源性短缺,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性短缺。它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带来更大的环境和
社会压力。沈孝辉谈到:要将节能放在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推进符合我国
国情的节约型经济。其实,全国电厂只要提高一点现有的发电效率,或者控制一
下对商场、宾馆、饭店、写字楼对空调的无度使用,以及改变一下一些城市对亮
化、美化“灯光工程”的奢华追求,就完全可以减少几座新建的大型水电站。 

  此外,国家应从宏观上开发新能源,投入资金到研发水循环的利用上。各级
水利开发部门要真正把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
本点和切入点,切实贯彻西部开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先的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
本,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效益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新进行可行
性研究和修订,将全国江河流域分为五个类型。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国家
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区、国家生态功能区等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
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彻底改变
“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何少岑在今年的十届全
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建议采用具有独立资质的权威或中介机构承担规划环评工作,
工作的经费应当与工程是否上马脱钩,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评价工
程的质量。 

  沈孝辉建议,社会公众,特别是在计划建坝的当地要参与决策。政府充分发
挥非政府组织在环保和环评中的作用,这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必要条件。水电工程
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真正体现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在人类不断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今天,生态道德的缺乏仍然是十
分严重的问题;一些曾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观念和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仍然在导致许多人不顺应自然规律,不以自然为友,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和无
限制索取。不仅人有生命,河流也有生命,整个生态系统也都有生命,遵从自然
规律,以敬重和呵护之心对待自然是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基本要求。

(XYS200502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