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美国的小公司还能授予教授职称,这个发现也该申报诺贝尔吧?
(方舟子)

这就是此人的骗人骗得很"天真"的地方,用这里的话就叫"弱智":)
他那些慌言都是"一步"慌, 稍一捅就露馅儿了. 连专家都不用问, 正常人的常识就够了:
97年从部队专业现在就当教授了; 美国的教授(怎么没人问他97年至今在美国呆过多
久?), 美国方面有人窜动他申报诺贝尔奖. 另外从报道看, 他自己吹这么大动静那个
科技展览举办方面压根就不知道. 所谓罗马尼亚方面的2亿多元定单, 并且有人见证是
通过电话就订货了. 我十分怀疑他那就是个双簧, 有人当托儿. 他那些骗人的东西完
全是村一级的, 根本一问不用打就招了. 让人不解的是居然有记者在报上为之传播造
势, 究竟这些记者是太弱智还是有什么利益?
想起以前有报道女研究生让目不识丁的人贩子给卖了的, 也难怪这些记者了.:) 
(插一腿)

“订单”可能指的是意向性合同吧。

科研单位可以和产业单位签定这样的合同,随便填多少都可以。
但有一条,东西拿出来,确实能卖,而且卖了钱,才能给你分
一些。

比如说吧,如果我去开个展览会,发现有个科研成果吹得很悬
乎,我就可以跟他们签这么个意向性合同,说你们搞到生产批
号,而且生产出来的东西确实这么好,我买了,买10亿元的。

当然,我先得有个公司,最好是挂在海外的(容易骗些)。

他们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我这个可能的财神爷招呼好,比
如请我吃饭,甚至去夜总会。:)

呵呵,这里边名堂多了,甚至有人甘愿上当。为什么?好好想
一想。:) 
(螳螂))

“酒变油”发明者回应质疑:“我当然该获诺贝尔奖”

田利平

  昨天本报《各方质疑“酒变油”》刊出后,记者与“酒变油”的发明者苏洪国取得了联
系。对于各方人士对“酒变油”申报诺贝尔奖提出的质疑,苏洪国在电话中向记者作出了解释。

  苏洪国说:“‘酒变油’申报诺贝尔化学奖的事,主要是有的新闻媒体记者认为这项发
明应该申报,此外美国一些方面也认为应该申报,所以就着手搞这件事,但据说要先经过国
家科委的社会发展局。”

  记者追问苏所指的是美国什么方面?苏洪国说是美迪生物医药工程公司。记者注意到公
司名称和苏洪国现在的单位———武汉市美迪生物医药工程公司相同。苏洪国解释说那一家
是在美国注册的,两家有一些关系。

  苏洪国对自己的发明获得诺贝尔奖很有信心。他说,这么造福全人类的发明如果都拿不
了诺贝尔奖,那诺贝尔奖是为谁设的?

  对于在首届中国武汉机电博览会上签下的2.8亿元的最高订单,苏洪国说那是一家罗马
尼亚的公司。他说没有必要对订单怀疑,这个发明很走俏。“我正准备去深圳高交会,预计
还能签10亿元的订单。”

  苏洪国说,自己的发明主要是酒精中加入了润滑剂和助燃剂。这两种东西的生产原料到
处都有,各种草、麦秸、甘蔗都行,只要含有糖、淀粉、蛋白质就行。这两种添加剂使得汽
车的发动机不用改造就能用酒精做能源。现在全世界都石油短缺,这个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
,又解决了汽车的污染问题,这是全世界都没有过的,当然该获得诺贝尔奖。

  记者请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宋健谈一下对苏洪国发明“酒变油”的看法。宋教授认
为在我国如果把酒精用做汽车燃料其成本不太可能会低于苏洪国所说的每升2元。酒精用做
汽车燃料不是什么发明,巴西的汽车烧的就是酒精。这是因为巴西地广人少,生产出的大量
甘蔗运不出去,于是就用于制造酒精。同时巴西石油短缺,这样才会使汽车用酒精比用石油
更划算。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不用酒精做汽车燃料的根本原因是成本太高,而不是发动机的改
造,发动机的改造是很容易的。

  由于各媒体的报道一直称苏洪国为教授,现在又要申请诺贝尔奖,记者询问了一下苏教
授的个人简历。苏洪国说,他1997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没有被安排工作,于是自谋出路,
开始办公司,搞实体。主要经营各种化妆品,还办过美容学校,现在是武汉市美容美发同业
商会会长,还是中国科协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秘书长。苏洪国说,教授的职
称是在美国获得的,在国内他没有在大学或国家科研单位工作过。记者追问苏所指的是美国
的什么机构?苏洪国答是美迪公司。至于“酒变油”的发明是什么地方搞出来的,苏洪国回
答是在自己的公司———武汉市美迪生物医药化工公司。

北京青年报2000/10/10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