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两场裁判缺席的学术纷争

2006-04-18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闵捷

    从4月15日到今天,四川大学3天时间开了两次新闻发布会,为本校两位卷入
学术纷争的教授分别进行“辩护”。但是纷争仍然在继续,因为够格当裁判的人
还没有现身。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大学介绍说,2005年12月,本校丘小庆教授被校
外6位人士指责为学术造假(本报曾进行报道),学校成立了专家小组独立实验
验证,结论是丘小庆的“论文造假”没有事实依据。

    引起争议的研究对象名叫“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程多肽”,专家小组的一位
成员采用幻灯,演示了对其功能的实验过程。复杂的坐标、曲线、专用名词,让
记者痛痛快快当了一把外行。

    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记者在会上发问,专家小组的成员有没有来自校外
的?

    在场的四川大学领导回应说:没有,根据学术自律原则,大学拥有自己组织
调查的权利,例如韩国的黄禹锡教授造假事件,就是该教授所在的首尔大学组织
的调查组。四川大学欢迎上级和第三方来查询调查结果。

    记者追问道:专家小组成员的名单可否对媒体公布?

    这位领导表示,专家们并不希望与媒体接触,所以不会公布名单。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几位记者聚在一起,忍不住嘀咕:像这种全靠专家才能
评判的纷争,完全没有校外专家参与调查,又不能掌握这些校内专家的名单,如
何让公众对调查结果感到信服?

    4月15日,四川大学的新闻发布会也存在类似情况。当天所谈论的主角,是
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魏于全。

    今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在网上发表公开信,质疑四川大学副校
长、中科院院士魏于全教授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和国际学术刊物《自然·医
学》的两篇论文,存在学术造假。

    四川大学在4月15日的声明中说,学校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了初步调查,认为
司履生教授反映的问题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司履生教授据此作出“学术造
假”的指控,目前缺乏事实依据。这个专门小组也是本校人员组成,也没有公布
名单。

    但四川大学同时也表示,“司魏之争”所涉及的话题极具专业性,媒体和公
众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应按学术界处理学术争议的正常途径来解决。
当事人之一的魏于全教授也表示,他希望能邀请四川大学以外专家进行学术听证,
鉴定这两份论文的学术价值。

     有了四川大学的声明后,网上支持和质疑魏于全教授的阵营依然壁垒分明。
一位网名叫“不懂就问”的人士说得很直白:学术的东西太深奥,还是举个通俗
的例子吧,甲公司指责乙公司产品有假,乙公司说自己的产品没有造假,于是乙
公司的董事会经过一番调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不是乙公司产品造假了,而
是甲公司和乙公司对产品本身理解有争议。天下有这样糊涂的调查吗?

    看到调查结果也受到质疑,四川大学的一位领导在与记者交流时感叹:“学
术造假”是很严重的指责,害得我们学校费时费力进行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你
们还不信任,难道真的要让纷争无休无止吗?你们知不知道这种纷争会影响国际
上对中国学术界的看法,会影响留学人员回来搞科研?

    学术纷争抖出了这个圈子的一些矛盾,当然对圈子的形象不利。从网上的讨
论来看,能够让人服气的裁判,需要在当事人及其单位之外寻找。一些网民希望
中科院等权威机构能够主持调查,对遭到质疑的科研成果进行实验再现,实验是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领域,假的实验成果不可能混太久,因为它过不了“再做
一次”的关。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4月16日也发表了个人声明,请求中科院组织专家
组,对魏于全教授的原始实验,包括所用试验记录和有关资料进行认真调查,如
果证明魏教授的确没有造假,他愿意向他道歉赔礼。

    记者曾经采访过司法审判,以司法的角度来看上述学术纷争,感觉各方都是
在各自摸索解决纷争的门道,全然不象司法审判那样程序清楚,也没有独立的鉴
定机构提供专家意见。

    另一个问题是钱。司法案件里法官不是活雷锋,他要向打官司的人收办案费
的。同样,做验证实验也需要钱,让中科院又当裁判又掏腰包,显然不可能。

    在学术纷争不时出现的当今,学术界也许需要借鉴司法界的经验了。

    本报成都4月17日电

(XYS200604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