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桂华明、马士华的两篇抄袭文章

  作者:Moon

  方舟子 你好

  昨天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见证了国内学术文章抄袭成风的事实,文章居
然出自博士生之手。

  当我用英文搜索DHL  Danzas的时候居然搜到了中文的网页,恰巧拜读了一
篇journal:   Hertz, S. andAlfredsson, M. 2003,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vol.32,no.2,pp.139-149.其中做了四个物流公司的case study—— 
ASG, transfargo, DHL, Cat logistics 来分析TPLstrategic development,我
最后一学期所做论文是关于TPL的,恰好里面引用了这篇文章,所以想看看关于
DHL的发展,尤其是它的acquisition。没想到居然搜到了这个中文的文章,题为
'国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分析',上面标明引用自《现代物流报》,发表时间是
2006年4月26日,作者为桂华明,马士华。两个网站都有用这个文章:

  http://www.ecw.cn/2006-4/2006426111455.htm

  http://cms.jctrans.com/wuliu/scfx/2006411237663.shtml

  另外查到这两位作者的身份:

  桂华明(1970-),男,湖北孝感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004级博士生;研究
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作者简介:马士华(1956-),男,天津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MRPII/ERP,工程项
目管理等。

  都是学历很高,有一定威望的学术界人物。即使这篇文章不是抄袭而只是翻
译的,还是有两点要指出:

  1。翻译人家的文章要注明原作者和出处,怎可据为己有

  2。此文章后面的case都是完全从p143-146部分翻译,前三段介绍TPL是从
p140翻译过来,如果这篇文章是翻译,也是截取部分翻译,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
做。

  我在澳洲一年虽然不算非常优秀的学生,写文章也会偷点懒,也会自己编一
些东西,但是只要是我引用过人家的东西,第一,我基本上不用直接引用,都是
间接引用。第二,如果我引用了,不管间接直接,我都一定要标明出处,对于引
用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可是国内似乎形成了一种不太好的学术风气,虽然我不
认为这边的老师水平比国内老师高多少,甚至感觉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聪明,但
是至少学术态度还是谨慎的,也具有懂得尊重别人研究成果的素质。如果原文是
标明过原作者的,那么就是网站不够专业了!如果真的是抄袭的话,那么国内的
学术界也是借用了国外学者不懂中文,很难查到国内抄袭行为的漏洞。

  另外我又查到这两个人曾经发表过另外一篇文章,题目为: How to 
Improve the Logistics Capabilities in Enterprises and its Outsourcing 
Strategy,

  摘 要:从基于资源的角度对影响企业物流能力的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
行了分析,并将一般企业按要素能力和运作能力的高、低组合划分成四种类型,认
为两种能力都低的企业应该先提高运作能力、再提高要素能力.最后,分析了不同
物流能力企业的外包战略和影响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物流能力;要素;路径;物流外包分类号:F274
  文章编号:1005-152X(2005)11-0003-04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wljs/wljs2005
/0511/051102.htm,
  21/05/2006)

  从摘要里面的内容可以透视出,这两位博士文章的内容和上面那篇名为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的内容十分相
似,难道是巧合吗?Hertz and Alfredsson的文章中恰好也将TPL providers分
成了四种类型-service developer, customer developer, standard TPL 
provider, customer adapter,此文章中这个理论也是引用自另一篇journal,
并很明白的标明了出处,作者是对于引用过的文章做了拓展,人家并不以这并不
是自己最初的理论为耻。理论图引自-Hakansson,H. Johanson,J. Industriella 
marknadsforingstrategier iStal-och Skogsindustrierna, In: Hagg,I. 
Johanson,J. editors, Foretag,I Natverk-Ny syn pa Konkurrenskraft,这个
不是英语文章,如果不注明可能也不容易查到的,可是人家还是标明了。

  Hertz and Alfredsson的文章从customer adapt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物流的发展方向,而这两位博士也分析了企
业要素能力和运作能力,如果真的参考了Hertz and Alfredsson的文章,那么翻
译水平恐怕也要质疑一下,因为不用中文写作也没怎么读过中文物流的文章,所
以不知道customer adaptation应该怎样翻译,但是从文章的意思理解:
customer adapatation—'TPL firms taking over customers' existing 
activitie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in the handling but actually 
not making much development of services.' (Hertz and alfredsson, 2003), 
另外朗文辞典的解释-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something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a new situation, 不知道博士的要素是什么意思。两位博士这篇
论文是2005年7月收搞的,如果是2004年以前的似乎还可以证明是巧合,可是偏
偏就在人家发表2年后,这又提供了一项证据。

  当然抄袭是我的推测,但是这么多的巧合还是很难解释它不是抄袭行为,留
给大家思考吧。

(XYS200605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