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一个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悲哀!
——对12月9日《小小的人不学好:相互作通讯联系人》的回应

作者:牛利

  做人难,吃穿住行,样样都要操心!作科研人员难,所谓生活在“象牙塔”
中,可天天面对的都是失败,还有努力尝试去喜欢,再接再厉,去接受更大的失
败挑战!做中国的科研人员更是难上加难,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远离了贪污
腐败、祸国殃民,却要面对无端的指责、非议、流言、捕风捉影,甚至还有倾轧
的同行!

  我以为我可以远离这些无聊家伙和他们无聊的言论,当没有相争的利益、权
利等的时候,与世无争的我,也从不落井下石的我,以为我真的可以远离,远离
这些无所事事的、只会嗡嗡乱叫的、四处狂吠的、大开文字狱的粪青们(有时多
打着科学卫士的旗号出现)!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为清净这一片网络中的科学
沃土,为我们研究小组和我的合作者们的名誉而战!毕竟时过境迁,文字狱的时
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竟有科学良知的同行还是大多数的;毕竟我们都要对自
己的文字负责,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做人总要讲究“实事求是”,近二十几年来满世界都在叫嚷,从上到下,从
中央到地方,难道它仅仅是一句唬人的口号吗?面对自然世界的科技工作者更应
将其奉为行动的指南,可事实上有人在这项指责中跟我们事先联系确证了吗?
“我不懂,问一下”,很好,态度不错!孺子可教也!可看看你文章的题目就知
道你的目的了,是搞一些无聊的吸引人的“噱头”,那是文学艺术家们的勾当,
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所谓“司马昭之心”;也可能仅仅是“唯恐天下
不乱”。可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我们需要科
学?因为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去改造世界!为什么我们需要沟通,而不是互相敌
视、倾轧?因为世界需要互相理解,世界也更需要秩序!为什么我们需要合作?
高度发达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学科也需要互相交叉,互相学习、互
相借鉴,换言之,一个小的研究组毕竟太小了,能力、科研条件、知识结构都有
十分有限,开展科学合作成为当今科学研究领域的必然!我想这也是自然科学基
金委开展科学创新团队计划的初衷,将具有科学合作精神的研究人员,通过具体
的合作项目联合起来;最近中国科学院的三期创新改革中,也提出了将相同研究
方向合并成一个合作的团队,以有利于承接国家重大研究课题项目。

  科学合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发现培养具有共同兴趣的、具有平等互利合作
精神的合作伙伴。从1996年开始You TY与我在工作中就有了广泛的合作,从SAM
化学修饰电极到其在流动体系中电化学检测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稳定的
合作伙伴关系,并在该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合作研究经验,并已有多篇合作文章发
表。在近年来的国内研究工作中,研究体系与以往较为相似,即从化学修饰电极
出发,开发研制多种具有纳米结构特征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应用到流动体系
的电分析化学检测中,这就是我们近期几篇合作文章发表的原因,同时在后期的
应用中一直延续这些研究体系。可不知为什么有人“出于何种居心”将这种实质
上的合作关系抹杀?如果说是为了个人利益,大可不必如此,劝某人也大可放心!
鄙人从未将以别人工作为主的文章重复上报到研究所中,据我所知我的合作者也
没有基金需要结题汇报,大可放“小人之心“。

  相关文章中有两个通讯联系人,我想这是我个人的决定,也是我对我的合作
伙伴对我工作支持的总结。科学合作本来就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况且国
内的科研评估体制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又有过多的要求。至少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可
以问心无愧的将所有的工作展示给大家。此外,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其它一些
合作伙伴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工作,如与清华大学的李景虹教授(发表在
Langmuir2005),与东北师范大学的郭黎平教授(发表在Nanotechnology2006),
与北京物理所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的陈兆甲研究员(文章投出到
ChemEuroJ),与本实验室李壮研究员(发表在高校学报2006)、由天艳研究员
(文章投出到AnalChem)这些广泛的合作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水平,同时也解
决了我们现有仪器条件不足的问题。

  关于如何保障合作伙伴的利益,我不知道在现有的国情下如何解决,试问您
能提供给我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无论是个体,还
是国家,而文章的署名正是这一利益的体现,将每个人的工作成绩体现在文章中,
既是对合作者的尊重,又是对合作工作的尊重。换言之,一个通讯联系人真的就
没有问题了吗?至少我们的工作可以大白于天下,可以见得了众人!

  从2002年末,Ivaska教授的实验室和我们实验室联合申请了一项由自然科学
基金委资助的国际重大合作项目(No.20211130506),Dong和Ivaska教授分别为
双方的课题负责人,我们研究小组正好负责其中的一个课题,这些部分在相关文
章的致谢中已经表述清楚,拜托,再仔细看一遍这些文章,不要曲解。在今年10
月份的国际会议上我们已经就发表的这些文章仔细讨论过过去几年的工作结果,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文章投稿(如JACS)需要所有文章作者的确认,我想从这里可
以看出在文章投出之前,我们已经得到作者的同意确认,任何没有根据的捕风捉
影的、毫无根据的揣测都是不负责任的(具体情况可以直接和IVASKA教授联系, 
email: aivaska@abo.fi)。

  奉劝各位游荡在这一网上科学园地的各位,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
权”,事事不要妄下断言。自己不是神,自己不是天,自己也不是法官,不要将
自己永远放到仲裁者的立场上;做人要公平,做人要公正,做人要厚道,更要对
得起自己的良心。

  相比之下,我们没有抄袭(据极不可靠瞎猜有人做了)、我们没有一稿多投
(据极不可靠瞎猜有人也做了)、我们没有让别人将文章记到我们的名下(当然
自己就是一个通讯联系人了)(据极不可靠瞎猜更有人做了)。。。世界上值得
我安慰的事情太多太多,没必要去过多理会疯子、狂人、粪青、别有用心的人的
无端指责,与其叫嚣,不如努力工作,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感谢各位读者耐心读完这些文字,也感谢各位读者一不小心让我也成了名人!
MY GOD!原来出名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没有一个敌人!

  最后将最近的一些合作研究文章目录列出给大家参考,细节可以在我们的
WEBPAGE上找到:http://lniu.skleac.org

1.Jixia Song, Dongxue Han, Liping Guo* and Li Niu*,

"Direct Electrochemical Generation of Conducting Polymer Micro-Rings"

Nanotechnology 2006, in press.

2.Yanfei Shen, Yuanjian Zhang, Qixian Zhang, Li Niu*, Tianyan You*, 
Shaojun Dong and Ari Ivaska,

"Immobilization of Ionic Liquid with Polyelectrolyte as Carrier"

Chem. Commun. Issue 33,2005, p4193-4195.

3.Zhijuan Wang, Liansheng Jiao, Tianyan You*, Li Niu*, Shaojun Dong 
and Ari Ivaska,

"Electrochemical Preparation of Self-doped Poly(o-aminobenzenesulfonic 
acid-co-aniline) Microflowers"

4.Jinying Sun, Chunying Zheng, Xinli Xiao, Li Niu*, Tianyan You*, and 
Erkang Wang,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Methimazole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t a Carbon Fiber Microdisk Electrode"

Electroanalysis Vol.17, No.18, 2005, p1675-1680.

5.Yuanjian Zhang, Yanfei Shen, Jinghong Li*, Li Niu*, Shaojun Dong and 
Ari Ivaska,

"Electro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Large Quantities at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Supported 3D 
Network Electrode"

Langmuir Vol.21, Issue 11,2005, p4797-4800.

6.Lian-sheng Jiao, Li Niu*, Jing Shen,Tianyan You*, Shaojun Dong, Ari 
Ivaska,

"Simple Azo Derivatization on 4-Aminothiophenol/Au Monolayer"

Electrochem. Commun. Vol.7, 2005, p219-222.

(XYS200512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