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疑云重重:韩国克隆先锋变身造假大户
孰是孰非 唯有等待科学来验证

杨晓 赵卓昀 天籁
北京青年报2005年12月17日

  合作伙伴对韩国著名干细胞专家黄禹锡教授的造假指控令韩国举国震惊。尽
管黄禹锡本人1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坚决否认,但在这一波三折的事件中,台前双
方均言之凿凿,幕后真相仍疑云重重。

  美国《科学》周刊

  1880年,电灯的发明人、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托马斯·爱迪生创办了
《科学》周刊(Science)。如今,《科学》周刊已成为世界上订户最多的综合性
科学刊物。《科学》周刊每星期都以高超的编辑手段,向世界各地的16万订户提
供两种不同的科学信息:该星期有关科学和科学政策的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报
告全球科学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精选论文。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周刊既是一个
传统的学术刊物也是一个新闻杂志。

  《科学》周刊的前半部分由一组出色的科技新闻记者撰稿,他们分布在美国
首都华盛顿的《科学》周刊总部与世界各地,例如:在美国的4个城市和英国的
剑桥都有他们的办公室。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特约通讯记者从伦敦、巴黎、柏林、
布鲁塞尔、莫斯科、东京以及北京发回报道。同时,每年另有至少70位独立记者
从世界各地投来新闻稿件。

  《科学》周刊中有两个栏目是由新闻记者撰写的。第一个栏目报道大学、学
术团体等重要科研机构的活动以及科学政策。第二个栏目报道研究动态,许多做
这方面报道的记者拥有科学博士学位,他们要以浅显的语言解释各科学学科的最
新突破,使不是该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及政府官员也能了解某项研究的重要性。

  至于《科学》周刊的第二部分,主要取自世界各地的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们所
撰写的科学论文(科研报告)。每年,大约有6700份论文稿件投到《科学》周刊编
辑部,但是只有15%左右能被录用。许多退稿都是投稿的科学家们有生以来所做
的最好工作!《科学》周刊中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其中60%的论文是生
命科学领域的,其余40%为物理类学科的。每星期发表的20篇左右的论文是经世
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审稿后择优录用的。它们其中约70%来自美国的实验室,其
余的来自欧洲和亚洲。这些编辑们都具有专业学科的博士学位,并于任编辑之前
在著名的实验室从事过科研工作。

  ■黄禹锡:我没造假

  在遭到合作伙伴的指控后,正在养病的黄禹锡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于16日早
晨从位于首尔市钟路区莲建洞的首尔大学附属医院出院,回到首尔大学冠岳校区
兽医学院研究室,为定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作准备。

  韩国联合通讯社记者看到,身穿黑色西装、系着领带的黄禹锡当天上午8时
许回到兽医学院,在进入研究室过程中一言未发,表情沉重。

  当被记者问及“现在的感受”时,黄禹锡只是小声说:“辛苦了。”他看上
去眼睛充血,似乎没有休息好。

  在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黄禹锡否认了造假指控。他说:“确实成功培育出
了与患者基因完全相同的胚胎干细胞系,掌握了这方面的核心技术,但疏于管理
导致后来出现了很多失误。”他同时说:“作为相关研究的总负责人,我真心向
国民道歉。”

  对于胚胎干细胞系的下落,黄禹锡说:“今年年初,干细胞实验室所在的学
校临时建筑物发生了严重污染事故,致使6个胚胎干细胞系无法存活。当时我们
向政府部门作了申报。”

  黄禹锡说:“尽管不是所有研究员都看到过干细胞系,但6名研究员确认过
培养中的干细胞系。对于这一点,6名研究员毫不怀疑。”

  黄禹锡说,为对实验成果进行重新验证,正在解冻并培育实验初期阶段即被
冷冻保存的5个干细胞系,十几天后就可澄清事实。

  “我们确实掌握了刊登在2005年《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中所阐述的胚胎干细
胞核心技术。但是无论如何,研究过程中的致命失误使研究成果出现漏洞,我对
此表示道歉。作为研究者,我将证明研究成果,并郑重要求司法机关尽快展开相
关调查,”黄禹锡说。

  他还宣布,由于拍摄干细胞系照片时存在人为的致命失误,即使经过调查证
实研究成果属实,他也将与论文的其他共同作者协商撤回这篇论文。

  ■MBC:首发疑问

  今年5月19日,黄禹锡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成功克隆出世界上首批与病人基
因相符的胚胎干细胞系。国际科学界认为,这一成果在帮助患者利用自身细胞或
组织治疗传统方法无法治愈的疑难疾病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此后黄禹锡的麻烦接踵而来。11月13日,黄禹锡的合作伙伴、美国匹
兹堡大学干细胞专家杰拉尔德·夏腾博士宣布停止与黄禹锡合作,原因是黄禹锡
的研究小组涉嫌用“不道德”手段获取人类卵子。几天后,黄禹锡举行新闻发布
会,承认他早就知道科研小组中两名女研究人员捐献卵子用于实验,但一直替她
们隐瞒。他为此表示道歉,并宣布辞去一切职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底,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电视台播出了调
查类节目《PD 手册》,以一系列DNA检测结果为依据,对黄禹锡的研究成果提出
质疑,称其中一些培育出来的胚胎干细胞系与患者基因不吻合。MBC说,其记者
是通过两名在美国工作的韩国科研人员了解到黄禹锡的研究成果有造假嫌疑,因
此展开调查。

  这两名证人就是被派往匹兹堡协助夏腾进行研究的韩国科学家金善钟和朴钟
赫。可他们此后在接受韩国YTN电视台采访时完全否认了MBC的说法,并指控MBC
工作人员恐吓胁迫他们,误导他们说,黄禹锡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证实系伪造。

  韩国不少民众对于MBC“诬蔑”黄禹锡这个“民族英雄”的做法感到义愤填
膺,纷纷抵制该电视台。MBC方面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承认其工作人员违背新
闻职业道德,并宣布停播质疑黄禹锡研究成果的节目。

  与此同时,不堪重压的黄禹锡因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住进了医院。

  ■合作伙伴:成果有假

  可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令整个事件再次出现戏剧性转折的不是别人,正是
黄禹锡研究项目的合作伙伴韩国

  Mizmedi医院理事长卢圣一。

  卢圣一15日在接受MBC采访时说,他和黄禹锡当天早些时候会面,黄禹锡承
认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存在虚假成分。

  卢圣一负责向黄禹锡研究小组提供实验用卵子,也是论文作者之一。根据他
的说法,黄禹锡曾强迫被派往匹兹堡大学的Mizmedi医院研究员金善钟伪造实验
数据,故意造成研究小组“成功”培育出11个胚胎干细胞系的假象。

  但实际上,这11个胚胎干细胞系中有9个是伪造,其余2个的真实性目前也无
法确定。

  在MBC播放的另一个节目中,曾否认指证黄禹锡造假的金善钟说,是黄禹锡
命令他把2张胚胎干细胞系照片复制成11张。他说:“这种事我不应该做。但除
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卢圣一说:“(黄禹锡研究小组)要求金善钟研究员在12月27日前返回韩国,
帮助重新培养干细胞。(黄禹锡研究小组)说,如果不回来,将要求检察厅对他
进行调查。”

  卢圣一解释说,他之所以公开这些事实,是因为他认为只有黄禹锡才能了结
此次事件,因此一直在等待黄禹锡采取行动。但黄禹锡近来的讲话与事实有很大
出入,为了尽快消除韩国民众的疑惑,他才决定站出来说出真相。

  ■首尔大学:调查展开

  首尔大学16日上午11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任命该校医学院副院长郑明熙
教授担任验证委员会委员长,领导该委员会对黄禹锡胚胎干细胞研究成果进行重
新验证。

  首尔大学教授中有6人是细胞生物学专家,1人是人文社会学专家。两名外校
专家由韩国分子细胞生物学会推荐,分别是DNA分子生物学和胚胎干细胞学专家。

  此前在15日,验证委员会已经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决定启动包括书面提问、
必要时面谈等形式的验证行动,计划于19日左右发出提问书。

  首尔大学科研处处长卢贞惠预计:“验证委员会的组建工作进展神速。如果
黄禹锡教授科研组在提供资料和样本方面通力配合,一两个星期就可以得出验证
结果。”

  她同时说:“我认为,前期验证就可能发现错误。”这暗示,校方认为论文
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很大。

  作为韩国“民族英雄”式的科学家,黄禹锡这次遭遇如此严重的指控,不仅
惊动了学术界,也令韩国政府如坐针毡。

  韩国总理李海瓒16日上午在总理府主持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内
阁认为,黄禹锡研究成果争议事件需要通过科学调查才能辨别真伪。政府方面将
关注首尔大学的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而韩国股票市场对此事件的反应更为迅速。当天,韩国综合股价指数下跌1.
24个百分点,生物股集中的股票指数更是暴跌3.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4年5月
17日以来的最大跌幅。

  ■韩国民众:难掩失望

  韩通社认为,黄禹锡如果被证实确有造假行为,“那将使‘韩国’这一商标
在国际社会上遭受打击,韩国的国家信誉度也将打折扣”。

  预计韩国科学界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无法摆脱此事带来的后遗症。一些韩国科
学家甚至担心,他们今后在向国际著名科学杂志投稿时,可能会遭“另眼看待”。

  “可以宣布今天是韩国科学界的国耻日,”首尔大学医学院研究部主任李旺
载教授说。更严重的是,一旦黄禹锡研究成果曾给韩国带来的荣耀与自豪化为泡
影,韩国民众心中将难以避免地感到失落、空虚以及愤怒。

  韩国百济医院院长卢万熙在接受韩通社采访时说,虽然韩国经济面临困境,
但人们每当想起韩国有像黄禹锡这样优秀的世界级科学家时,就会充满自信。而
现在,黄禹锡身上的光环突然消失,民众的失望情绪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由于韩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和资助黄禹锡的研究,此次事件发生后,韩
国舆论可能还会把矛头指向政府。路透社说,如果黄禹锡最终被确定有造假行为,
这将成为近年来国际科学界最大的丑闻之一。

  ■新闻链接

  随着科学越来越发达,造假事件似乎也越来越多,而且有登峰造极之势。

  科学造假登峰造极

  ■“吸烟无害”造假事件

  德国《明镜》周刊2005年6月披露,4名顶级的德国医学研究人员曾于上世纪
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国内烟草制造商的授意下发表了多篇有关“吸烟无害健康”
的文章,并从这些制造商手中收取了数百万德国马克的好处费。国际科学界后确
认,德国科学家在过去20年时间里一直与国内的烟草制造商保持着“密切关系”。

  ■舍恩造假事件

  舍恩曾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知名科学家。但是美国一个独立专家小组经过长
达4个月的调查却发现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造了假。随后,贝尔实验室旋即将
舍恩开除,并撤销了与其成果相关的6项专利申请,同时撤销了其2000年至2001
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一颗国际“学术卫星”至此轰然陨落。

  ■金童造假事件

  哈佛大学博士、免疫学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金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的副教授范·帕里耶斯,自2000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在《科学》等顶级刊物
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天才”。但是后来他却被同事检举造
假。在校方掌握了翔实的证据后,帕里耶斯终于承认至少在一篇论文和数篇手稿
中编造了数据,并在申请科研基金时杜撰了合作者姓名和数据。

  ■重元素造假事件

  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物理评论快报》
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这一研究成果曾
被评为该年度最重要的科学进展之一。但2002年7月,该研究小组却发表声明,
撤回了3年前发表的那篇论文,因为论文中一些实验数据纯属捏造。

  为什么造假多出于生物医学领域

  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造
假各国都比较多,这里有经济利益的驱动。

  他说,美国一年平均发现大约10起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造假事件,而方舟子网
站上也有许多起中国的学术造假事件,其中大多数都是生物医学领域的。“这里
有两个原因,第一,生物医学领域与物理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有区别,它更为复
杂,科学研究结果造假不易被发现;第二,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广泛的用
途,可在医学、保健、农业产业等方面应用,学者可以很容易获得投资,迅速获
得经济利益。所以一些缺少科学道德的学者会铤而走险。”

  对于黄禹锡涉嫌造假的指控,方舟子并不觉得很惊讶。因为此前就发现他在
卵细胞来源上隐瞒实情,他还因此辞去行政职务。“但我想黄禹锡再次出事在韩
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在基础科学领域,韩国的水平远不如美国,韩国能出
黄禹锡这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很难得,能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也
很难得。他的论文也很有影响,干细胞可用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器官移植等多
个方面。”

  既然《科学》所登论文有假,他相信韩国首尔大学和政府机构会严肃调查和
处理的。他举例说在美国卫生部专门有监督生物医学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办公室,
如果发现有学术造假,政府会作出几年内禁止科学家向政府申请科研资金的处罚,
如果事情严重,还有可能终身禁止申领资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遗憾的是,
在中国发生了学术造假却很少受到处理”。

  他估计,如果此事是真实的,黄禹锡将身败名裂,因为科学领域最重视的就
是诚信,被发现缺乏科学道德的学者即使再有学问仍然不为学界所容,但这不影
响他今后的生计,他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XYS200512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