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证伪孙经先的“营养性死亡250万”

  作者:平凡书

  新语丝在2013年9月5日,登载了孙经先的文章,他否认1959年到1962年三年
里,中国大陆饿死3000万人的惨剧;并代之以他的判断说那三年“营养性死亡”
约为250万,也就是把当年应该由当政者负责的罪行减少了10多倍。孙的这一论
断,他在2012年发表了详细的研究论文。就在那一年,杨继绳(“墓碑”的作者)
就认真地发文严谨地反驳了孙的研究。没想到今年的社会科学报,又发表孙经先
的上述短文,随后一些网站开始转载,新语丝接着也转载了孙的这篇文章。

  本来,笔者等待着看有关的人,写文章批驳孙的论点,因为他的论点的错误
太明显了。可是至今只见到其他刊物有很有力的批驳文章登出,未见到批驳孙的
文章在新语丝上登出。新语丝是以打假著名于网络世界,尽管大陆不允许其自由
通行,但其受社会重视的程度,远非其他网站可比。已经达到“舟子开网站,假、
冒、伪劣者惧”的地步。孙经先的文章企图打假流行多年的“死亡3000万”的论
点,如不加以批驳,就会使它的“营养性死亡250万”的荒谬论断流传。笔者虽
然不是搞人口统计的专业人士,但基本的统计方法属于常识性的东西,有中学数
学水平的人就可以搞明白,所以在此用“证伪”的方法,反驳“营养性死亡250
万”的论点,以免谬种流传,贻害于人、特别是未经过那场灾难的年轻人。

  在国家公布的1984年的年鉴上,可以看到1953以来每年的人口统计数据,简
单地说,在1959年以前,每年约有2%的自然增长率。到1959—1960年这一年,人
口总数减少了1000万。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率从2%左右遽然降至  -1.5% ,下跌
了3.5% 。

  孙经先不能否认国家公布的1959-1960人口统计数据净减1000万的事实,他
指出这个数据包含的“错误”,从而认定这个数据远远超出实际饿死的人数。他
列出的理由可归纳为三条。在批驳他的理由之前,先对当年的人口统计工作的环
境做一些说明。

  第一: 1949年建国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第二次是在1964年。
在有争议的三年(1960—1962)里,没有进行全国性的普查。但是每年有人口统
计数字发布,每年的数字是由上一年的数字加上本年度的“人口异动”构成。所
谓的“人口异动”,也就是基层报告本年度的出生数、死亡数、迁出和迁入数,
根据这些数字进行加减后上报,就得出当年年底的人口统计数字。据搞人口统计
工作的人介绍,由于人口数据巨大,统计数据的误差在0.1—0.2%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发现上一年有错报的,可能加上少量改正数字,但是,大的统计数字的合理
修正只能在人口普查时才得以进行,因为那个工作量太大。所以,要对
1959-1960的人口数据之差做出解释,只需要对当年的“人口异动”进行分析。

  第二: 在那个年代,由于不存在个人报税的问题,又逐渐增加凭票供应粮
食和商品的规定,多报户口对个人有利,人死了尽量拖延甚至不消去户口也是有
利的;所以,这一因素导致户口数字多于实际人口。但是,说句公道话,那时的
干部,工作可能有失误,但是绝对比今日的干部清廉,用钱和关系多报户口是非
常稀少的事。

  第三: 那个年代,政治高于一切。犯了政治错误的人,一世难得翻身。而
人口问题,涉及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政治形象,所以,当出现人口不正常
死亡时,上级会暗示、甚至明示下级人为修正死亡数据,这在许多做人口历史研
究的文献中都有记载。

  基于上述的说明,现在来分析孙提出的理由能否解释1959-1960这一年人口
减少1000万不是饿死的而是统计上的错误。

  孙的第一条理由是:“在1959年底以前,....至少有3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迁
移到市镇。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重报虚报户籍人口1162万人”。请注意,这是近
10年迁移到市镇的数字.实际上,农村人口进城,主要发生在1959年以前,到
1960年,人口向城镇迁移已经不那么容易。那么,1959到1960这一年呢?是多少?
起码该取个平均数,就算100万。可惜,由于孙教授的数学上出了点问题,这个
数字不但不能帮他的忙,而是反过来,1960年底的统计数字,多报了100万有双
重户口的人;这就造成实际的人口数据之差比1000万更大。

  孙的第二条理由是:即有750万人在1959年以前已经死亡,但没有进行死亡
登记注销户籍。这一条看似有理,其实很荒唐。请看孙自己的话“1964年进行了
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上述虚假户籍人口1912万的户籍在这两次户籍整顿活动中
被注销”。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第二次是在1964,在这两次普查中注
销的人口,怎么能影响到1959-1960的人口统计之差?小学数学就可以回答的问
题,居然在这位搞数学的教授文章里出现,岂不荒谬!

  孙的第三条理由是:“在1960年到1963年间开展了大规模精简市镇人口运动,
3000万以上的市镇人口被精简返回农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漏报户籍人口数1482
万人,即这些人从市镇被精简并注销户籍,但他们没有及时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
手续,成为没有户籍的人”。不错,那年代是有回乡运动,但是因为大跃进的反
右倾风潮还在吹形势大好,动员回乡开始得没有那么早。1960下半年城镇物资供
应紧张加剧了,也就是那时才号召回乡(印证前述1959以前的3000万人进城),
1961到1963才是回乡运动的主要时期。所以,即使上述1482万人的数据还可信,
分配到1959-1960这一年也是很有限的。其实,过来人都知道,那时一切凭票供
应,回乡的人,不报户口,哪来的口粮、布票?如何活都是问题,不把户口搞定,
谁肯下乡?笔者估计,孙教授大概太年轻,他基本不懂那时的人要靠票据生活,
所以,这一数字来源,大可怀疑。

  年度的“人口异动”中还有一项“出生人口”,看看这一项能不能帮帮孙教
授的忙。看下列出生率数据:

  1957-3.4%, 1958-2.9%, 1959-2.4%,1960-2.0% 1961-1.8%

  可以看出,由于婴儿要怀胎十月才能降生,生育率的降低明显滞后于物质匮
乏大约一年。1960年生育率降了0.4个百分点,可以帮忙孙经先修正人口统计的
剧减从3.5%降到3.1%。再考虑除去其中的按平常年份的正常死亡率1.2%,余下的
1.9%就是人口的非正常减少,明显超过1000万。孙经先的“三年营养性死亡250
万”(分配到每一年仅仅83万,接近统计误差的数量级)的论断还不荒谬吗?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孙经先的短文中有两处采用“蒙混”的办法。一是提到
1960年前后的“户口登记条例”。这个条例仅仅是对户口登记作出规范,他如何
能影响59年底和60年底的人口数据?如果是从基层进行登记,并作出汇总统计,
那就是普查,可以大尺度改正多报和少报的错误。而众所周知,第一、第二次全
国普查仅仅是在1953和1964,其他年份只做“人口异动”,完全没有大规模注销
以往错误的的功能。再有,他说1959年底山东省搞了人口普查,查出应注销人口
152万。什么证据说明这些人口是在1960年注销的呢?至于其他几十个省,并未
搞人口普查,未注销的人口数字从何而来,又在何年何月注销的呢?用一个毫无
根据的由山东省按比例推广到全国的算法,就能让人信服?如果可以这样来做实
事论证的话,干脆就把国家公布的数据按你的意思直接改一改不就完了,用得着
“整整三年时间”的研究?至此,我的证伪就算完成。

  再多说几句。在还没有推行计划生育、没有战争、没有大饥荒的年代,政策
造成的食物缺乏、忍饥挨饿使得生育率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这是不是人间悲剧?
至于孙经先说的“营养性死亡”算不上饿死,更是荒谬绝伦,许多网友都发出愤
怒的谴责,这里就不说了。其实,关于三年大量饿死人的历史,凡是经过那个时
代的人,几乎都可以作证,而且也有许多深入的研究证实。正如世界上许多其他
的事情一样,如希特勒大量屠杀犹太人、美国人究竟是否真的登上了月球等等,
总不乏有人跳出来质疑。像名人李敖也在凭空抵赖,抵赖得了吗;顶多是挑起
“死了四千万还是两千万?”之类的胡搅蛮缠,又有什么意义?对这些人来说,
如果一定想给当年应为大量饿死人的惨剧负责的人脸上贴金的话,也不是没有办
法:由于那些人的倒行逆施,饿死了如此大量的人,使中国的人口底数降低了很
多,加上随后实行的计划生育,以致于现在的人口,还是13亿多,否则,很可能
已经超过15亿了,这不也算一件“功德”吗?就这个意义上讲,你可以喊XXX万
岁!

(XYS20130918)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