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南方大旱三峡无罪
  信息掌握不充分的前提下,公众对于三峡工程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对于政府
言论的不信任,是“一切错在三峡”这种心态产生的两大原因

  作者:方玄昌

  继2006年重庆大旱之后,这次长江中下游旱情再次被公众归罪于三峡工程。
即使是在距离三峡水库数千里之遥、已经属于钱塘江流域的杭州,也有市民表示
当地少雨“都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近一年前,2010年的雨季,有人则把长江大水也归罪于三峡工程。

  归罪的依据,一方面认为三峡“旱季蓄水涝季泄洪”;另一方面,则认为三
峡水库改变了长江流域甚至更大范围的气候,导致旱涝无常。

  对于三峡大坝何时蓄水何时泄洪,国务院和长江委有明确的规定,2010年雨
季上游洪峰和出库流量的数据对比能够说明一切,公众可以自行查证;比较复杂
的是第二种说法,即认为三峡水库改变了气候。

  可以明确,一座大型水库的建成会改变局部区域的气候,其原理与海洋对于
沿海地区的气候作用类似。但水库带来的气候改变,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均极其有
限。毕竟,无论多大的水库,其规模也无法与海洋相比。

  具体到三峡水库,它是否会对长江上下游的降雨数量及时空分布产生明显影
响?气象学家的回答往往是:几乎没有这种可能。

  这种非绝对的回答,原因在于,科学家不可能严格证明任何一次大旱或者洪
涝,与三峡工程完全无关。正是这种非绝对的回答,给了人们以联想,一些人则
对三峡进行了有罪推定。

  然而,科学家也同样不能严格证明,任何一次洪涝或者大旱,与葛洲坝或者
长江上游支流的其他水坝之间没有关联。

  是否因三峡工程足够巨大,以至于“量变引起质变”?这一疑问其实也可以
从比较中得到答案。

  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蓄水量和水域面积。前者对周
围环境的温度变化产生影响,后者能够轻微改变局部地区的水汽循环。

  无论是水域面积还是蓄水量,世界范围内三峡水库(水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
库容393亿立方米)均排位在20名之后。即使是在国内,与三峡水库规模处于同
一数量级的也有浙江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水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库容216亿
立方米)、湖北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846平方公里,库容174亿立方米)等;如
果从大坝拦截前后上游水域面积的变化量(这是水库修建影响区域气候变化程度
的决定性指标)看,三者将更加接近,三峡水库甚至还略小于丹江口水库——三
峡大坝主要是加深、并略微增宽了上游长江水道,建成前后水域面积变化远没有
公众所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三峡水库会改变长江流域的降雨量时空分布,则同样有理由认为新安江
水库、丹江口水库会改变中国东部和中部的气候。但事实上,这些规模相近的水
库并未受到类似质疑;从世界范围看,即使是国外那些规模大过三峡数倍的水库,
迄今也没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会大范围改变区域气候。

  与缺乏证据证明三峡水库能影响长江流域降雨分布相对应,其涝季蓄洪、旱
季加大下泄水量,对于减少下游洪灾及缓解旱情的作用却是明确的——5月中下
旬,三峡将下泄流量增加到每秒10000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下游旱情。

  公众将地震、地灾、旱涝变化均归罪三峡工程,在信息掌握不充分这一前提
之外,或许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第一,公众对于三峡工程的期望值过高。

  技术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三峡大坝作为一项工程,其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
库容,相对于年径流量达1万亿立方米的长江来说还过于渺小,即使加上上游其
他水利工程,它们也不可能把每年涝季多余的江水全部拦截下来留到旱季然后下
泄。对于长江中下游的人们来说,三峡工程既然不能完全解决洪旱两灾,则灾情
产生时他们总还是容易对三峡产生怀疑。

  第二,百姓对于政府言论的不信任,是“一切错在三峡”这种心态产生的重
要原因;归罪三峡,一定程度上是公众的一种“迁怒”行为。

  长久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在危机公关中的解释性工作很少做到位,官员们总
是习惯性采用捂、瞒甚至欺骗的手段来应对公众质疑。实际上,就三峡工程来说,
当年的专业论证已经相当充分而开放,今天三峡工程所面临的地质灾害等问题早
已在预料之中;但由于存在一定的专业壁垒,公众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当年研究论
证中发布的信息,它依然被看成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现在则很不幸地成为一个
“出气筒”。就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都有必要对自己以往的工作模式做一检讨。

  事实上,造成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旱涝情形较为多发(这是否属于异常,本
身还需要寻找统计学依据)的现状,全球变暖更可能是罪魁之一——尽管依然需
要更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其关联性比“三峡蓄水导致气候变化”却要可信得
多。假如真是这样,则三峡工程在这个问题上更是有功无过——三峡水电站每年
发出的电力足以节省数千万吨燃煤,相应也就减少了近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对
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来说,其效益显而易见。

(XYS20110602)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