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无名西方管理学者中国大淘金

2005-02-23青年参考
吴珊 编译

    《纽约时报》2月18日

  中国管理学训练需求巨大。所以各类西方管理学专家,从有名的到无名的,
纷纷涌来,希冀在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分一桶金。

  在中国出名的无名美国学者

  这是在哈尔滨进行的一场演讲,但中国听众们显然把它当成了一场摇滚音乐
会。

  在演讲者的要求下,人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在音乐中一边舞动着他们的双
臂,一边叫喊着“Yes! Yes! Yes!”

  一个中年女人幸运地抢到了抛掷到台下的纪念品——一根胡萝卜。演讲结束
后,她又兴奋地跑到演讲台拾起另外一根胡萝卜。之后,更多人涌向讲台,向讲
演者寻求签名,场面火暴。

  几天前,在中国享有盛誉的清华大学也出现了类似的场面。学生和教员们互
相争抢着接近演讲者——一个高个子的西方商业偶像。几个学生被推翻在地,人
人都想亲眼见一见切斯特·埃尔顿。

  切斯特是谁?埃尔顿先生,一个105页的管理学手册《24根胡萝卜的管理者》
的作者,今年46岁,事实上在美国毫不知名。但是,当西方的商业管理领袖正在
风靡全中国的时候,他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大明星。

  “我喜欢到中国来”

  “我喜欢到中国来。”在热情的哈尔滨人的簇拥中几乎站立不稳的埃尔顿先
生,一边在自己的新书上签上名字一边说:“我觉得自己在这儿像个摇滚歌星。” 
埃尔顿先生只是众多中国人的当红管理学偶像之一。学者们认为这个国家正紧缺
成熟的商业管理人才,而更多的年轻人梦想着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

  所以西方的管理学专家——那些教授从谈论如何激励员工到如何培养创新精
神等各类公馆里管理知识的人都纷纷涌向中国,希冀在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分一桶
金。大人物来了,像约翰·韦尔奇、史蒂芬·卡维和迈克尔·鲍特——一个讲授
竞争理论的哈佛商业学院专家。同时也有那些不太知名的,他们开办管理学讲座、
出版他们的著作、在电视上露脸并赢得人们的追捧。他们中的许多人,像埃尔顿
先生一样,被中国官员雇佣。

  “这个国家有着巨大的管理学训练的需求。”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的管理学
教授Juan A. Fernandez说:“由国家主导改革正在进行之中,惟一的目标就是
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这时就必须考虑雇员和顾客。”同时受到追捧的还有利润、
管理学偶像和关于动机的演说者。美国拔尖的高等学府都纷纷在中国开办收费昂
贵的MBA培训班。大型的顾问公司也涌向中国为国有企业良性运转献计献策。

  “耍嘴皮”减少美中贸易赤字

  中国东北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已然非常突出,这里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大
型工业企业正在为臃肿的人员编制和低效的管理苦苦挣扎。为了重新改造这些企
业,政府官员要求西方学者向当地传达新的政府管理理念,一些非共产主义的名
词,像“减员”和“绩效工资”开始出现。

  正处于成长期的私营企业主也加入到对管理学的追捧之中。商业报纸、杂志
和电视台不断增多;由英文翻译过来的企管类译著稳稳占据书店新书排行榜首位;
机场商店打出“你将成为富人!”的电视片也不断地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去年6月,拥趸大军每人付出了1000美元购买鲍特先生的演讲会门票,而在
这个国家工人的年平均工资还不到3000美元。鲍特先生是哈佛商业学院的教授,
以研究企业和跨国竞争而享有国际声誉。

  这些收入让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有所减少。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
惯》一书的作者卡维先生,去年仅仅通过录像给一群中国的商业人士授课就进账
5万美元。

  胡萝卜的力量

  埃尔顿先生大概一年之前开始关注中国。他的新书《24根胡萝卜的管理者》
已经在中国售出5万册。所以这位研究动机的演说者,带着他那受到回报和赞誉
的公司来到中国,希望能够销售更多的新书,赚个盆满钵满。

  他传递的理念非常简单,甚至原始:善待你的员工,给予他们物质回报——
胡萝卜。当然,这是他的一个隐喻,这样的话,生产力和利润都将高涨。“你是
怎幺激励你的员工的?”他问他的听众们,“你应该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重
要的:那就是胡萝卜的力量。”

  受过西方MBA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把这些说辞当成是教训小孩子。但在哈尔滨,
这个缺乏沿海城市就业吸引力的老工业中心,300多个企业主和政府官员会觉得
这些话很有启示意义。在最近的一次访问中,这位秃顶的埃尔顿先生在一位翻译
的帮助下,在舞台上为他的演讲准备了一出幽默剧:一个关于如何不懂得回报员
工的放映片段。剧中一只企鹅不断重复地把另一只企鹅扑倒在地。“人们更希望
别人拍拍自己的背,”他说,“而不是拍拍自己的脑袋。”

  演讲结束之后,一位来自安徽省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他真的拓宽了你的思
路。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种管理方法。”

  还有人认为这个演讲是“新鲜的”和“有创造性的”,虽然他也有不适合中
国环境的时候。“在国有企业,对某个员工做出升职和加薪的决定并不是件容易
的事。”46岁的人力资源主管刘艳纯(音)说,她在哈尔滨一家乳制品公司任职,
她说这个决定可能会导致其他员工心中产生嫉妒和苦闷。然而虽然有些学者承认
西方经理人的一些主张对中国的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但中国对于解密资本家成功
的方法的需求依然强烈。

(XYS200502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