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张铁生的感情生活

王冬梅

  ●41岁——走出监狱大门

  ●来之不易的姻缘

  ●她等他15年

  ●一颗温柔的女人心

  ●不敢多看那束花

  ●初为人父

  ●开办饲料公司

  张铁生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大起大落之后,一心想默默无闻。

  1991年10月16日清晨,他就是抱着这种逃离尘世的心境,走出凌
源监狱的大门,重返尘世的。

  当他重新呼吸到大自然的空气时,他已经41岁了。

  站在监狱门口,他很想背靠电网高墙拍一张照片,可惜,由于狱
方在家人来接他前一小时放他出来,他出狱后的第一个愿望便没法实
现。他跨出铁门没有见到亲人,感到有点清冷,他向招待所走去,路
上的行人忙着赶路、上班,没有人注意他,也没有人认识他。这一点
很让他欣慰。时间过去得太久远了,他真希望人们把他忘记了,不再
知道他是谁。他渴望像山野之人那样,过普通平常的日子,以让自己
的心灵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但是既然这些很难做到,他也就明白了,
已经重返尘世,他就无法逃避尘世了,面对人间纷纭,惟一正确的选
择只能是正视现实,而不是躲避。于是,尽管他不愿意回首往事,他
还是开启了记忆的闸门。

    来之不易的姻缘

  张铁生出狱一小时后,驱车从兴城赶到凌源的家人,在招待所里
找到了他。他的身体有些发福,头发还是那样黑,皱纹刻在他的脸上,
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多么深。

  张铁生一眼就认出了董礼平,虽然15年未见,姑娘已不再年轻,
但她此刻在张铁生的眼里却美若天仙。过去,董礼平是他的同学,现
在,董礼平对他来说重于生命。他站起来,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她
的手,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他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1973年
9月,根据张铁生想学兽医或学水利的志愿,分配他去铁岭农学院牧医
系学习。提前报到的同学听说和大名鼎鼎的张铁生一个班,异常高兴,
都希望能接到他,而真正接到他的是董礼平。她热情地接过张铁生手
中的提包,带他向站外走去。张铁生还记得,当时她的脸挺黑,牙齿
很白,一眼便知也是从大田里走进课堂的知青,他问:“你是哪个班
的?”

  董礼平爽朗地说:“咱俩一个班,我昨天晚上就到了。”

  “你二十几岁?属什么的?”张铁生又问。

  “23岁。属虎。”

  “我也属虎,咱俩同岁。”

  这以后,他们共同学习了3年,是很要好的朋友。毕业时,全班只
有董礼平一人留校工作,所以,1976年12月,张铁生被押送回母校批
斗后带走时,也只董礼平一人默默相送。在那个沉重的时刻,她多想
上前去和昔日的老同学张铁生打个招呼,说几句宽慰的话,可是,她
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她只能在心里呼唤他的名字,祈祷他平安归
来。

  现在,他终于归来了。他向她走来,拉住了她的手,尽管她为此
等待了5400多个日日夜夜,她毕竟等到了。

  她含着泪笑了。

  张铁生说:“如果世上真有缘分的话,我们俩的缘分就在那一接
一送中。”

  董礼平点点头,用妻子的口吻说:“走吧,咱们回家!”

  这句话张铁生听得真真切切,他也有家了!他握住董礼平的手不
放,他要永远拉着这双手,一生一世永不松开。对一个心灵受过重创
的男人来说,医治的良药,就是一颗女人的心和她那双温柔的手。

  张铁生出狱半个月后,迎来了他的41岁生日。11月4日这天,他当
年的几位要好的同学(包括董礼平在内),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生日
晚会,为他订做的生日蛋糕上写着:祝铁生41岁生日快乐!

  张铁生被这深深的同学情谊感动了。半个月来,这些同学带他去
登彩电塔,去卡拉0K歌舞厅,让他看一切新鲜的东西,体验所有全新
的感受,为的是让他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他
觉得自己观念落后、反应迟钝,真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
世界很无奈!

  这些同学当年因受他牵连而饱经磨难,有的甚至几年没有给分配
工作。可是,他们并没有嫉恨他,他们仍是他的挚友。15年来,这些
同学没有忘记他,他们多次去兴城看望他的母亲,替他尽一点孝心。

  他举起酒杯,向大家敬一杯酒。他的胃病很重,不能喝酒,但是,
这杯酒他一定要喝,这酒是和泪一起咽下去了。他说:“你们对我的
情谊,我没齿难忘!”

  张铁生因此懂得了一个真理:比大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
的是人的胸怀!

  张铁生出狱后,董礼平与他步步相随,他很快就觉得离不开她了。
他们本想悄悄地结婚,正如他们悄悄地相爱。可是,家里人坚决不同
意,礼平等了你这么多年,悄没声地娶进门可不行。没用他俩插手,
弟弟让出自己的一套两居室楼房诚心诚意给他们做新房,用最快速度
装修,花了上万元(这笔钱是父亲留下的遗产)。

  12月22日,张铁生的婚礼在他弟弟刘铁山(张铁生本姓刘)承包
的天鹅饭店举行。只有家人、亲戚和几位同学参加。沈阳来的一位女
同学问:“有没有录像?”

  张铁生说:“没有。”

  “那不行,现在结婚都录像。”

  于是,摄像师被请来了。

  凌源劳改二支队的政委、大队长一行5人,千里迢迢从凌源赶到兴
城,还带来一条毛毯做贺礼。他们特意都穿了便衣,政委解释说:
“我们是作为朋友来祝贺的。”他拍着张铁生的肩膀说:“小董是个
好姑娘,你千万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姻缘哪!”

  张铁生说:“你放心。我永远不会辜负她。”

  婚礼开始了,张铁生第一次穿着西服,系着领带,站在身穿红毛
衣的新娘子身旁。他郑重地说:“我是一个坐过15年牢的人,由于我
的原因,很多亲友受到牵连,你们身心遭受的损失,我无力偿还。只
能在此向所有受我牵连的人表示我深深的歉意!”说着,他向众人三
鞠躬,张铁生接着说:“我的老同学董礼平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珍贵
的爱情,她的高尚情操是我无法报答的,她对我情重如山,从今后,
我们要相亲相爱,相依为命,手拉着手,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枣山乡情

  张铁生出狱后,有一种自卑感,他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是谁。不
知道,他就自由自在,知道了,他就不自然。他更不愿意回当年插队
的枣山去,似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而枣山的父老乡亲却没有忘记他,
听说他回来了,纷纷带着东西来看他。年岁大的老爷子让儿子用自行
车带着走了20多里地,来看这位当年的知青、当年的队长。张铁生实
在担当不过这份浓厚的乡情,只好带着董礼平回枣山去看乡亲们。

  张铁生一进村,正碰上小程拿一把镰刀从山上下来。15年未见,
小程姑娘明显见老,不过模样一点没变。她热情地把张铁生和董礼平
拉到自己家里,张铁生见她家房子高大、设备齐全,两个孩子也都长
大了,很高兴。

  见到小程,张铁生必然想到他当年的未婚妻小侯。她们俩当时是
好朋友。小程也必然要对张铁生谈起小侯,性格刚烈的小程含着泪说:
“她没等你,当初山盟海誓的。”

  张铁生慨叹道:“我不怪她,是我没让她等。”

  小侯是还乡青年,比张铁生小两岁,在人品长相上,村里的姑娘
没人能超过她。

  张铁生上大学后,名声越来越大,小侯心里没底,便止步不前了。
但张铁生并不是在感情上见异思迁的人,他依然一片真心地爱小侯,
大学3年,他写给小侯的情书不断,并公开了他们的关系,也斩断了一
些姑娘对他的情意,董礼平就是通过这件事才看重他的。

  张铁生入狱后,小侯家悔婚,小侯坚决不同意,甚至从家里搬了
出来。可是,她不知道张铁生在哪儿,也不知道他会怎样,来找她外
调的人接连不断,赤脚医生也不让她干了,走到哪里背后都有人指指
点点,痛苦时时刻刻撕咬着她的心,张铁生给她写了最后一封信,告
诉她不要等了:我是没有指望的人,那块表留给你做个纪念吧。

  小侯26岁时嫁给了城里的一位工人,丈夫对她很好。张铁生与董
礼平结婚时,她曾想前去祝贺,却终究没有鼓足勇气。一个月后,她
托人给张铁生送来一束花,写了一封信。张铁生百感交集,一个人握
着那封信跑到海边。冬天的海边,静无人影,面向大海,张铁生足足
站了1个小时,曾经历过的情感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他不敢多看那束
花,把花锁了起来。

  张铁生出狱后,几个月没有工作。

  当地政府把给他安排工作的事当作难题,一级一级往上交,张铁
生生活无着落,妻子又怀孕,他堂堂七尺男儿不能长期靠妻子养活。
经一位校友介绍,他来到另一位老校友开办的饲料公司任职,公司为
解决他们夫妻两地生活的问题,特地安排他在沈阳建办事处。

  目前,他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他学农出身,搞饲料也算是专业
对口。他不再迷信“铁饭碗”了,来办事处工作的两个研究生就是扔
掉“铁饭碗”的,他们正在努力工作,要把手中的“泥饭碗”变成
“金饭碗”。

     初为人父

  1992年11月12日,42岁的张铁生陪着42岁的妻子到沈阳医大三院
妇产科检查,预产期已经到了。非常喜爱孩子的张铁生多么盼望早日
见到自己的孩子啊!

  由于胎儿过大,董礼平接受剖腹产,当天生下一个8斤8两的女孩。
守候在分娩室外的张铁生听到婴儿的啼哭,异常激动,那一声响亮的
啼哭,就是他人生命运交响曲的一个崭新乐章。他做爸爸了,他做梦
也没想到,自己今生今世还能当父亲,他太高兴了。

  当护士跑出来告诉他生了一个女孩时,他略为感到有些失望。倒
不是因为他重男轻女,而是为了安慰盼孙子心切的父亲。张家的下一
辈已有5个女孩就缺一个孙子,老爹对他们寄予厚望,这下让老人失望
了。

  护士送孩子去婴儿室时,对这位中年得子的父亲格外关照:“先
抱抱你的女儿吧!”

  张铁生伸手抱起自己的女儿,一种从未有过的柔情顿时充溢了他
的心胸,他望着女儿的小鼻子小眼儿,看不够亲不够,神圣的父爱从
他心头升起。他坐在那足足抱了1个小时,如果不是护士催促,他还不
舍得放下。

  中国人是最善良、最富于同情心的民族,张铁生赫赫有名时,老
百姓可能并不买他的账,可是,当他落难后,人们就给他极大的同情
和帮助,而且是完全不要求回报的援助。张铁生在兴城街头买油条时,
卖油条的孩子不收他的钱,他问:“为什么?”孩子回头看看父亲说:
“他告诉我不让收你的钱。”

  出狱之后,不论办户口还是办结婚登记,所到之处,人们都很热
情地给他提供方便。这次在医院里,他又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普通人的
帮助和爱护。这让张铁生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他无法用语言表达
自己对生活、对人民的谢意。

  孩子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生机,张铁生私下与董礼平合计,现
在咱们得多挣点钱,为孩子,也为自己。因为我们老的时候,孩子还
没有长大,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养老,我们也有责任为孩子的将来做一
点储备。

  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他才全力工作,不仅承包了办事处,还与
同伴合伙开办了自己的饲料公司。

  社会生活就像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张铁生曾是河滩上一条搁浅
的小船,现在,这条刚刚修复的小船又汇入了大河,向前航行。他不
能对那块搁浅地频频回首,也没有时间去数走过的足迹。失去的时间
太多了,他必须比同龄人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才能追赶上时代的脚步。


(中华读书报1998年07月29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