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自由不能承载的权力

外滩画报2004.8.12.

  在教授、博导的任免体系没有根本改变之前,把录取博士的自由裁量权交到
博导手中,如同银行不要任何担保就到处放贷,最后结果的好坏只有完全寄托在
当事者微弱的良知上。


  ■韩燕明/文

  “朱甘事件”争执的焦点是博导在录取考生上是否应该有更大的决定权,
“挺朱”一派认为应该是有的,理由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博导都是如此——招不
招谁,由博导说了算。前几天北大校长许智宏出来讲话,称北大准备在硕士和博
士的研究生考试中逐步取消笔试。

  看来北大校长是属于“挺朱”一派的,这也说明“朱甘事件”不是个案,它
反映的是扩大博导招生权力潮流中的冰山一角。

  但这些主张增加博导权力的人忘记了一个大前提:即对博导权力的制约。在
美国,博导的自主招生权力是受到了很多制约的。美国的大学以私立为主,教授
是聘用制,学术搞不好就要下课,学校办不好就要关门,学校机制和市场机制都
制约了教授自由的权力是跟着学校的利益来转动。而中国的教授是国家干部,或
者说是拥有一定级别的学术官员,在学校里当系主任和在政府里当局长没有本质
的不一样。

  中国大学里的教师只需要在学校里厮混上一些年头,总是会成为教授的,而
且一旦上去就不下来。在大学里呆过的人都知道学校里有多少的教授、博导是滥
竽充数、不学无术的庸人。所有在党政机关里可能出现的腐败,在大学校园里同
样可以一滴不漏地再现,而且由于大学自成一体的封闭环境,权力淤积的污泥可
能更加恶臭。

  在教授、博导的任免体系没有根本改变之前,把录取博士的自由裁量权交到
博导手中,如同银行不要任何担保就到处放贷,最后结果的好坏只有完全寄托在
当事者微弱的良知上。

  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既不能够自动生成一个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同时也
把博导们置于利益交汇的风口浪尖。目前考博还是有利可图的寻租场所,教授们
在这块领域里获得的权力越多,他们走向灰色空间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人性使
然,是“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规律使然,政府官员走不出这个怪圈,大学
里的教授、博导也会深陷权力掩盖下的泥潭。自由和权力都不是绝对甘甜的浆果,
它更可能成为滋生毒瘤的温床。

  在“朱甘事件”中,如果北大法学院的考博规则清晰明确,相信朱苏力教授
也不至于置名教授的尊严、声誉于不顾,公然违规操作。正是概念模糊的所谓博
导自主招生权,让朱教授尝试挑战权力的边界,从而触动天下学子的共怒。

  任何灰暗的东西,都只能在阴影下生存。一旦暴露在阳光下,它就必须遵守
公平、正义的规则。正是这样的原因,将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招生权交给博导们,
博导们获得的可能不是福音书,拿到的更可能是一块烧烫了的烙铁。

(XYS200408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