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读哈佛

王诺

  对独立思想的鼓励和培养,是哈佛大学的教育之本。每一个新生入学时拿
到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都在非常显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体甚至套
色印着这样两段话:

  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
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
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
文等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
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

  这两段文字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使我再次深刻的意识到学术规范的教育应
当从一个人刚刚走进学院或学术领域就开始。抄袭、剽窃、改头换面地移植,
是哈佛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大忌。学生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不是因为迟到旷
课、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损坏公物,而是学习上抄袭剽窃──真可谓以
学为本、以学为主。
  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独立思想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保障,那么怀疑精
神便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在著名的肯尼迪政治学院南
边有一个不大的公园──肯尼迪公园,它算得上哈佛校园最美丽的景点之一。
公园南门的门柱上铭刻着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说的一段名言,每天都有千百个
早锻炼的哈佛学生从这段名言前经过。那段受到哈佛教授、学生和管理者高度
重视的话是:

  创造权力的人对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力的人做出
的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涉之时。因为,正是这些质
疑权力的人们在帮助我们做出判断:究竟是我们使用权力,还是权利使用我们?

  哈佛大学鼓励一切向任何类型的权威(如学术权威、艺术权威、政治权威)
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鼓励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从而使得学生
学会并善于质疑。例如,学生在课堂讨论时质疑教师、挑战现存理论和方法的表
现,是教师评分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提出过疑问或不同见解,那么,
哈佛教授们对他一般只会有两种判断:要么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要么没有学习
能力。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给他好的分数。哈佛教授们早就习惯了学生尖锐直率
的质疑和批判,许多教授甚至觉得没有受到学生挑战的课是最沉闷无聊的课,也
是最不成功的课。他们懂得,怀疑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人思想和学识增进
的必需,也是国家和民族不断能够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求变、充满活力的
必需。哈佛的教授常常喜欢在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下考虑他们所作所为
的价值,作为能够将全美最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大多数招揽入校,并吸引来130个
国家的5300名学生、学者的世界一流学府的教授,他们的想法正象安德森桥的纪
念柱的铭文所说的那样:"博学之士的增多是世界的福音","查尔斯河两岸智慧
之树的树叶和果实,能够荫护和给养所有民族"。
  哈佛校长鲁登斯坦有一句经常被他的美国同行引用的名言:"社会变化得越
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大学绝不仅
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它更为重要
的任务。它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
思想、知识和方法,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它更
多地关注"应当怎样"和理想境界,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和现实的妥协方案。正因为
如此,大学有时就是要象一座"象牙塔",就是要与现实社会,特别是不够理想的
乃至异化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凯兰甚至更为强调地指出,没有这种距离
,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坚持真理。他举例解释道,在一场政治辩论当中,惟有碰巧
闯进来的大学学者有资格这样做:"我不欠这个房间里的任何人,我唯一欠其某
些工作的是我的大学,但它对我的学术研究不做任何限制。因此,我完全可以
说,我相信的只是事实,我相信的只是真实,我相信的只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
阶段中最佳的选择。"
  哈佛的哲学系设在爱默生大楼里。这幢以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爱默生命
名的大楼北大门上,铭刻着一句让许多哈佛人和参观者费思量的话:"什么样的
人让你难忘。"鲁登斯坦校长给出的答案是:理解人、同情人、尊重人的人。他
阐述了哈佛重视人文科学(包括其它文明的人文科学成就)的原因:"哈佛为什
么要教授六十多种语言和许多异国文化和文明的成就呢?就因为假如大学不能这
样做,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就会失去一个巨大
的人文科学宝库,而那个宝库是我们要理解人究竟是什么所必需的。"布罗纳则
以其新闻从业人员的干脆、简练和生动的语言,对哈佛的教育以人文精神为根本
这一传统特点和优点做了如下概括:"学生一进来,就对他们说,'听着,你们到
这里,不是来发财的。你们到这儿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

(《读者》2001年第5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