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中国电影无“影后”

·伊沙·

(摘自贺雄飞主编《亵渎偶像--文坛三隽放言录》,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 7801005589
    本书是“草原部落”文存的一种,系当今文坛三隽伊沙、孙郁、孙见
喜散文随笔精品的合集。伊沙的文笔个人色彩偏重,但犀利率直,极具特
色,读起来相当过瘾。孙郁先生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被亵渎的鲁
迅》、《鲁迅与周作人》早已被学术界认可,他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学术
功底厚实。孙见喜先生是一位中年作家,他的美文处处渗透出一般清丽和
悠闲之气,被称为静态描写专家,与伊沙的激烈和孙郁的凝重互为补充。
本书风格多样,各有特色,值得一读。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如果我问你:谁是当今的中国影帝?除了那些跟着瞎起哄的“追星
族”们冷不丁会冒出个“王志文”什么的,六成以上影迷的回答不会超出
以下二位爷:

    姜文和葛优。亦正亦邪皆英雄。无论是他们中的谁,都无愧于“中国
影帝”的封号。

    如果我继续追问:“那么,谁是当今的中国影后呢?”

    你尽可以回答,可你的回答肯定和我一样,充满了疑问:

    刘晓庆?巩俐?潘虹?--这些号称过“影后”的主儿就是中国电影的
“正宫娘娘”吗?

    而为什么在我的眼中却只见妃子不见皇后?为什么我眼中的影坛--多
少年了--它的后座却一直空着?

    中国电影无“后”矣!

刘晓庆:表演在别处

    我说刘晓庆是个天生的演员你千万不要理解她是个天才。

    生活是别处。她一生的表演都在戏外。而生活中再逼真的表演者都是
拙劣的。

    作为演员,她从来不是优秀的。谢晋当年在拍《芙蓉镇》之前曾说:
“刘晓庆还不是个性格演员。”这恐怕将成为她一生的结语。

    据说作为人,刘晓庆是极富个性的,中国人所谈的“个性”就是“敢
说敢做”。

    今天多如牛毛的“音乐制作人”大谈“包装”,若论“包装”,他们
得请教“师太”刘晓庆,刘是学会自我包装(且是自学成才)的第一个中
国艺人。

    当年一部《我的路》使她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不就是写了点儿自己
是如何离婚的事吗?据说,后来刘晓庆凭借此书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这
个会看来也挺好入的。

    敢于说自己是最好的,那么你可能就会被当做是最好的。这个道理在
早两年的中国特别行得通,且成了某些人成名的手段,那时候大伙都比较
萎缩,还不大懂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之类的。

    刘晓庆正是这样的“女先锋”。她自封为“影后”,群众也就认了。
足球界有个自封为“国门”后来真成了“国门”的傅玉斌,但他确有实
力,刘晓庆的演技与傅玉斌的球技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共同的一点,都冲
不出亚洲。

    据说她演得最好的角色是西太后,如果指的是《火烧圆明园》、《垂
帘听政》中的那个慈禧,那么我想,这个由她塑造的怒形于色、动辄咬牙
切齿的女人怎么可能斗得过由项埌缪莸哪歉龀歉纳畹乃嗨骋�

    刘晓庆表演的最大误区正在于她对表演这门艺术的轻浅理解,她似乎
觉得,既然咱是这么一个有个性的人物,那把咱的性子使出来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到的“西太后”便一个劲儿地在银幕上撒泼,别忘了,阴谋家从
来都是玩脑子的,林彪当年就喜欢把自个儿关在永远摄氏24度的一间屋子
里,整天一言不发地冲着窗外发愣……而这么情绪化的一个“西太后”怎
么可能成事儿?又怎么可能把偌大一个中国玩了半个世纪?

    刘晓庆所扮演的“西太后”已经终结于田壮壮执导的《李莲英》里,
这是田壮壮又一部失败之作,这部电影除了姜文的表演,其他都不值一
谈。而我以为,田壮壮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控制”刘晓庆的表演,任她
去施展那一套“西太后模式”。姜文的老辣而入木三分的演技把刘晓庆映
衬得像个群众演员。我以为,这部影片可以使刘晓庆再获一次“最佳配角
奖”,与当年《小花》意义不同的是,这一次,她作为“配角”以其粗陋
的表演衬托出“主角”姜文的精湛演技。

    刘晓庆迄今为止的演员生涯中最能说得过去的一部戏,当属《芙蓉
镇》。这说明了谢晋的某些长处。作为导演,在整体上他肯定不能与陈凯
歌、张艺谋相提并论,但在指导演员表演这一方面却明显地强于他们。刘
晓庆在《芙蓉镇》中的表演肯定是谢晋导演“控制”的结果,而她的其他
戏,几乎每一部都演“过”了。

    我仍然相信“没有坏演员,只有坏导演”这句话,而刘晓庆是不会碰
到更好的导演了,这是她性格使然,还有一句现成的话:“性格即命
运。”

    今天的刘晓庆摇身一变成了商人,这是又一个新的角色、又一次新的
演出吗?不得而知。我想起并不优秀的阿兰.德隆谈论罗纳德.里根的一句
话:“没有成功的演员才去当总统。”

巩俐:大玩偶生涯

    再差的演员,只要你跟定了一位好导演,就等着红吧!

    一枚分币掷出了一个巩俐,那么富于传奇,演绎的就是上面那个道
理。

    如果当初那枚分币掷出的是史可,那么今天的史可照样会大红大紫,
几秒钟的一个微笑照样会值100万。

    注重画面造型的第五代导演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木偶型的演员。因为在
他们的电影观念中,演员不过是肉做的道具。

    巩俐正是张艺谋的“大玩偶”。在那片火红色的高粱地里,开始了她
的玩偶生涯。

    巩俐凭借其在《秋菊打官司》中的质朴表演曾在威尼斯电影节称后,
成为继张曼玉之后在国际三大电影节称后的第二位华人。这对她在中国电
影界称后有多大的说服力?

    我相信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肯定要高于国内“金鸡奖”评委会中的那
些个卖关子的,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他(她)们看走眼的时候也确实不少。

    那一届的评奖,所谓“新现实主义”的风格正好讨好了意大利。

    巩俐正是在意大利人对整部影片的巨大认同下获奖的,一位职业演员
凭借一部“新现实”电影获奖应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在这一风格的经典
之作《偷自行车的人》中启用的全部是业余演员,你说巩俐的表演比起这
些业余演员是更好呢还是更坏呢?

    话说回来,在张艺谋的导演下,巩俐总算还能维持。她的大露怯是在
她大红大紫之后,离了张艺谋的几部片子。

    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可谓明星荟萃,也是第五代固有风格的一
次“收敛”。明星多,自然就有一番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表演就是竞
技。这部电影成全了陈凯歌,也成全了张国荣。张国荣给大陆众星上了一
堂生动的表演课。如果不是葛优露了两手,我们的颜面将尽失。多为科班
出身的大陆影星一般都看不起香港演员,可就算别人在庸俗的商业片中瞎
闹过100次,可一部正剧就把你看呆了--不知尔等的“斯坦尼”是怎么念
的?

    看了张国荣的演出后,我曾想,不管怎么说,“追星族”们也是有点
眼光的,并非瞎追。

    身为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的巩俐,怎么净让别人给她上课,这成何体
统?在那部颇具“解构”意味的古装片《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又给
她上了一课,周的“无厘头”风格在影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游刃有余;
反观女主角巩俐,除了露出虎牙傻笑之外,似乎就再也露不出别的。而那
在广告片中价值百万的微笑在此处不值一个铜板。

    以巩俐为首的大陆女演员在港台影视片中呆子一般的表演,恐怕不仅
应当对大陆的艺术学院教育进行反思,对文化上的“大陆沙文主义”者也
是一针清醒剂,别一看别人有钱,就造出一些诸如“文化沙漠”之类的破
词儿来找平衡,这是叫化子的心态。

潘虹:最后的贵族

    潘虹的那张脸儿曾经搅动过我父兄那代人心中黏糊糊的小布尔乔亚情
绪。

    那脸上永远不变的莫名忧伤被认为是一种“气质”,会勾起他们对已
逝的“小桥流水”的青春的回忆,潘虹是那一代的“梦中情人”。那软肋
暴露其外的一代人。

    潘虹代表着一种审美,这种审美恰似一组冰雕,而太阳已经升得老
高……

    我16岁的时候就知道喜欢成熟的女人,我18岁的时候就明白了女人的
沧桑感并不意味着一张一成不变的苦瓜脸,沧桑不是风度。

    这代人的心中充满了对“贵族”的向往,潘虹的苦相被认为是充满
“贵族”气味儿的,最可怕的是,他们竟自以为“贵”。“伪贵族”意识
至今在中国文化界方兴未艾。所有的小说家都像是钟鸣鼎食之家的长房长
孙,老练地告诉你红木家具的质地与光泽、三妻四妾之间的事儿;所有的
诗人都像是古希腊人在中国留下的私生子,在焦急地等待认领。

    潘虹在其成名作《人到中年》中给“陆文婷”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
“代表”赋予了一种虚假的清高,同时也展现了一种祥林嫂式的麻木,这
是其演技的拙劣还是对人物有着更深的理解?从中国女演员的智商来判
断,肯定是前者而非后者。而这个角色的塑造,在潘虹的电影生涯中已算
是最为“成功”的。

    而她在《最后的贵族》、《顽主》、《股疯》等影片中的表演,可说
是“惨不忍睹”。

    在《最后的贵族》中,中国最具贵族气质的演员面对可以称之为贵族
的角色一筹莫展,破绽百出,像个故作天真的老丫头。而我以为这部电影
却有着另外一番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弥漫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的那种旧
有的审美方式的终结,我们应该为此而鼓痛手掌,并咬着牙把这部电影再
看一遍!

    看“最后的贵族”灰飞烟灭!

    在《顽主》和《股疯》中,我们能够看出潘虹一改戏路的企图,可我
们看到不是有所突破,而是一败涂地。这再一次说明,在中国女演员中连
“性格演员”都没有,就不要再奢谈什么“影后”。

    什么是“影后”?我们在《克莱默夫妇》中认识的那个梅里尔.斯特
里普,我们在《走出非洲》、在《苏菲的选择》中已经认不出她。

    什么是“贵族气质”?它再也不是一种装腔作势,那是一个演员在角
色中所焕发的光彩,哪怕那个角色仅仅只是一个乞丐!

    但愿天生一个尤物给中国的电影、中国艺术带来意外。

    给男人一点梦吧!这点儿要求正大光明、毫不过分……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