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思维对称与心理平衡

张远山

  顾城有一首短诗叫《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
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不太明白这首诗有什么妙处,也很奇怪这首诗
为什么会博得有些人的激赏。

  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讲了一件她幼年时的事情。她家的女佣张干,曾
以自己是管领少爷的保姆而自豪,因而看不起张爱玲的保姆何干,甚至连大小姐
张爱玲,也遭到她的蔑视——她的立场,当然是男性本位的立场。有一次张干奚
落张爱玲道:“筷子抓得近,嫁得远。”小张爱玲连忙把手指移到筷子的上端,
然后天真地问张干:“抓得远呢?”张干得意地笑道:“抓得远当然嫁得远。”
气得聪明伶俐的小张爱玲说不出话来。这一事件使张爱玲“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
的问题”,并发誓“锐意图强,胜过弟弟”,但张爱玲对张干那左右逢源的诡辩
却毫无办法。

  我由此想到,中国人常常以这种似是而非的“思维对称法”来愚弄别人或欺
骗自己。中国人对“客观真理”毫无信仰,但对《远和近》式肤浅而整饬的格言
俗语却相当信服,无论这种阴阳对称的思维方式是否包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这或许是长期浸淫于唐诗汉赋、骈四骊六的对仗名句而留下的心理残疾。其实
谚语俗话这类东西,最是没有道理,几乎每句谚语都能找到与之意思恰好相反的
另一句谚语俗话,比如关于筷子远近,苏州人就有一句谚语:“筷子执低,郎君
就地;筷子执高,远嫁他乡。”这句话与张干的名言正好针锋相对。可见这种谚
语思维多么对称,你需要那一句,就可以选用哪一句。

  阿Q的“儿子打老子”论,也是思维对称的产物,因为中国的老子一向有打
儿子的权力。所以阿Q这么“思维对称”一下,就“心理平衡”了。但思维对称
决非事实的对称,心理平衡也并非事实的平衡。传统中国可以有儿子对老子的种
种心理平衡法,但不可能有老子对儿子事实上的平等;可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思维对称法,但不可能有男女之间事实上的平等——连二十世纪的诗人顾城也
在做一妻一妾的绮梦!更何况还有精通西方文化却迷恋中国思想的辜鸿铭的“名
言”:“一把茶壶可以配四只茶杯,但谁见过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呢?”——这
句话与大部分中国思想家的大部分名言一样,也是用“思维对称法”炮制出来的
货色。为什么茶壶一定代表男人却不能代表女人呢?没有解释。

  其实小张爱玲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对张干说:“但古人并
不是这样说的。”张干一定会像大多数崇拜古人的中国人那样失去自信,惶恐地
问小张爱玲:“古人是怎样说的?”“古人说,筷子抓得离筷头越远,嫁得越
近。”张干自然也免不了一问:“那么抓得近呢?”这时小张爱玲就可以大获全
胜地欢笑了:“抓得近当然嫁得近。”

  只要讨个“说法”而非讨个公道,秋菊就能心理平衡;而只要给个“思维对
称”的“说法”,张干当然也就心悦诚服。而“说法”即借口,“是最与人方便
的东西”(钱锺书语),这种用“思维对称法”熬制出来的心理麻药,是“中国
智慧”的基石;在口头谚语或书面成语中,可谓满谷满坑。

  如果还需要举个例子,不妨就地取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是中
国人祖传的处世法宝;这个法宝,正是思维对称与心理平衡的奇妙结合。但或许
很少有人想过:在这个法宝大显神通的时候,也正是它彻底失败的时候。因为,
如果“其人”是个恶人,应该好好“治”一“治”,那么“其人之道”必是恶道,
必是歪门邪道。但以“恶人之道”惩罚“行恶之人”,只是“恶人之道”的发扬
光大,并非善道和公道的胜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必然导致无止境
的恶性循环——我们已见过太多的恶性循环了。如果中国人永远像高喊“二十年
后又是一条好汉”(又一句用思维对称进行心理平衡的妙句)的阿Q那样豪气干
云,那么二十岁的后生小子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好汉。如果华夏妇女不能识破
“思维对称法”的“阴阳”怪气,那么聪明如张爱玲也只能无可奈何,纯朴如秋
菊也得不到心理平衡;而贤惠如谢烨,也只有任人宰割。

  而我们的后人呢?大概会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忘记祖父们的苦难和祖母们的
悲剧,代代传颂着那些用思维对称法“精制”出来的,关于“远和近”的所谓
“佳句”。

(《解放日报》2000/9/1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